米兰的九月,空气里飘着咖啡香和某种轻盈的兴奋。桐许站在酒店房间的窗前,俯瞰着异国的街道,指尖却仿佛还残留着昨日整理布料时的触感。
岸山比她晚一天到。当桐许在酒店大堂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时,心里某种紧绷的东西忽然松弛下来。岸山穿着一件用他们新工艺染制的深青色外套,那颜色让她想起富春江夜最深时的水色。
“都准备好了?”桐许问。
岸山点头,眼角有淡淡的疲惫,但目光清亮:“三十套成衣,全部用‘山色有无’系列面料制作。老周他们也来了,在展馆做最后的调整。”
她们并肩走向电梯,一时无话。这些月的奔波、试验、抗争,所有压力与不确定,此刻都沉淀为一种奇异的平静。
———
时装周的后台是一片有序的混乱。模特、设计师、化妆师穿梭不停,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岸氏和集团合作的“江水”系列被安排在“可持续未来”单元,虽然不是主秀场,却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
老周和几位老师傅正在仔细检查每一件即将上场的服装。当他们用粗糙的手指轻柔地抚平布料上细微的褶皱时,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专注。
“他们第一次出国。”岸山轻声对桐许说,“昨晚老周跟我说,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染的布能做成的衣服,能走上国际舞台。”
桐许看着那些老师傅,忽然理解了父亲日记里所说的“创造价值”的另一种含义——不仅是商业利润,更是给予普通人梦想成真的可能。
秀导过来催促模特换装,后台顿时忙碌起来。就在此时,一个工作人员匆匆走来,用英语对桐许说:“抱歉,你们的部分作品被移到了展区角落,主展区需要留给我们的赞助商。”
桐许皱眉:“这是事先安排好的位置。”
工作人员面露难色:“是上面的决定...”
桐许正要争辩,岸山轻轻按住她的手臂:“没关系,酒香不怕巷子深。”
然而当她们来到展区,才发现情况比想象的更糟——他们的展位不仅被移到了角落,灯光也十分昏暗,那些精心设计的山色变化在劣质照明下显得灰暗沉闷。
“是张明锐,”桐许接到助理从国内打来的电话,“他和日本那家公司达成了合作,这次秀的组织方之一是他们长期的合作伙伴。”
岸山静静地站在昏暗的角落里,看着那些在贫乏光线下失去灵魂的作品。老周和其他老师傅站在她身后,脸上写满了失落。
忽然,岸山转身对老周低声交代了几句。老周先是一愣,随后点头,带着其他技术人员匆匆离开。
“你要做什么?”桐许问。
岸山望着展馆入口处逐渐增多的人群,嘴角泛起一丝神秘的微笑:“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山色有无’。”
———
秀正式开始后,人流主要聚集在中央展区。桐许站在角落里,看着那些精心打扮的观众从日本公司的展品前走过,偶尔有人向他们的角落投来一瞥,却很少驻足。
张明锐从人群中走来,面带得体的微笑:“真遗憾,这个位置确实不太理想。”
桐许平静地看着他:“还没结束,张董。”
就在这时,展馆的灯光忽然暗了下来。一阵轻微的骚动后,一束追光亮起,打在角落的展区。令人惊讶的是,原本灰暗的布料在精准的光线下仿佛活了过来——青黛色如同破晓的山影,深蓝色如同夜间的江水,那些独特的纹理在光影交错中呈现出立体的美感。
更令人惊叹的是,老周和几位老师傅手持特殊的便携灯源,站在不同角度照射着布料。随着灯光角度和色温的变化,布料的颜色也随之变幻,仿佛有了生命。
“这是...”张明锐皱起眉头。
岸山走上前,用流利的英语向聚集过来的观众解释:“真正的自然色彩是动态的,随着光线、角度、时间而变化。我们的‘山色有无’系列,追求的正是这种活的变化,而非一成不变的完美。”
她接过老周递来的一盏灯,亲自演示如何通过不同的光照,让同一块布料呈现出从晨曦到暮色的变化。观众们被这独特的展示吸引,纷纷举起手机拍摄。
一位银发老者走近,仔细观看布料的变化。桐许认出他是业界极具影响力的评论家马提奥·贝尔纳迪。
“有趣,”贝尔纳迪用意大利语说,“你们不是在展示成品,而是在展示可能性。”
岸山用不太流利但清晰的意大利语回答:“正如自然本身,充满了无限可能。”
———
展示结束后的交流环节,“江水”系列成了热议的话题。多家买手店和设计师工作室表达了合作意向,其中就包括贝尔纳迪担任顾问的米兰顶级百货公司。
张明锐不知何时已经离开。桐许在展馆外的露台找到岸山,她正静静望着米兰的夜空。
“你什么时候学了意大利语?”桐许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