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红线空间”成立两周年之际,月色和亦未策划了一个名为“线的呢喃——三代人的织锦”特别展览。展览的核心,便是那幅标志性的织锦,同时展出的还有月色母亲的部分遗物、笔记,李婉贡献的传统女红作品,以及“红线空间”学员们受此启发创作的新作。
展览开幕那天,亦弘毅和李婉早早到场。亦弘毅站在那幅织锦前,沉默了许久。他看到了妻子年轻时留下的笔触,看到了女儿和其伴侣接续的针线,看到了这种以女性为主角、以柔软坚韧的线为载体的传承。
“你妈妈…会很高兴。”他最终对亦未说了这么一句,声音有些沙哑。
亦未看着父亲,第一次在他眼中看到了如此清晰的、对过往的追忆与和解。
展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人被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和技艺传承所打动。一家有影响力的生活媒体为此做了专题报道,标题是《红线:联结三代女性的生命锦书》。
报道刊出后不久,一个安静的下午,“红线空间”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一位四十岁左右、气质知性的女性,她在织锦前驻足良久,然后找到月色,表明自己是某公益基金会“困境儿童艺术疗愈”项目的负责人。
“我看了报道,深受感动。”那位女士说,“我们项目里有很多孩子,他们的世界需要更多的色彩和温暖的联结。我在想,是否有可能合作,让‘红线’和手工艺术,也成为照亮他们世界的一束光?”
这个提议与月色和亦未心中那个关于“传递”的念头不谋而合。她们与基金会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最终决定启动一个长期的公益项目——“彩虹线计划”,定期为项目中的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手工艺术课程。
第一次课程,月色和亦未一起去的。面对那些或羞涩、或戒备、或充满好奇的眼睛,月色用她一贯的温和与耐心,带领他们触摸不同材质的线,感受色彩,尝试最简单的编织。亦未则用她清晰的语言和逻辑,引导孩子们理解一个图案是如何从无到有被构建出来的。
当一个原本沉默寡言的小女孩,骄傲地向亦未展示她编出的第一个歪歪扭扭的红色手环时,亦未蹲下身,认真地夸奖了她,并帮她调整了一下松紧。小女孩看着她,露出了一个羞涩却明亮的笑容。
那一刻,亦未感到心中某种陌生的、无比柔软的情感被触动了。她抬头,看向不远处正温柔指导另一个孩子的月色,两人目光交汇,都看到了彼此眼中同样的光芒。
那是一种关于未来,关于传承,关于爱的,坚定而温暖的光芒。
从福利院回工作室的路上,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亦未开着车,月色坐在副驾驶,两人都有些疲惫,却满心充盈。
“今天那个编红色手环的小女孩,”亦未忽然开口,“她叫小雨。”
“嗯,我记得。”月色微笑,“她后来一直偷偷看你。”
亦未的嘴角弯起一个柔和的弧度。“我在想,”她顿了顿,声音平稳而清晰,“或许,我们的‘彩虹线’,不仅可以向外延伸,也可以…引入我们的家。”
月色转头看她,眼中闪烁着理解与期待的光。
“我们开始正式申请吧,”亦未握住她的手,指尖与她紧紧相扣,“迎接一个属于我们的,需要我们用爱去编织他(她)未来的小生命。”
车窗外,华灯初上,城市的脉络被无数灯火点亮,如同另一张巨大的、活着的织锦。而她们的车,正平稳地行驶在这张织锦之上,载着她们共同的决定,驶向那个需要她们用余生去细心描绘的、充满未知却注定温暖的未来。
生命的红线,绵延不绝,交织成网,兜住了时光,联结了灵魂,也终将孕育出新的希望与篇章。
(番外完)
(第二十二卷,完)
喜欢浮世绘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浮世绘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