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出关后那沉静如海、飘逸如云的气质,以及那句“迎来真正的蜕变”,让小石和阿苇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与动力。
他们深知,林师兄此次潭底之行,必定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机缘,而这机缘,如今也将惠及他们。
林凡没有耽搁,就在灵眼洞外的空地上,开始了第一次系统的传授。
他没有选择高深晦涩的经文,而是从最根本的理念入手。
“小石,阿苇,你们可知,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为何名为云雾泽?”林凡没有直接讲解功法,而是抛出一个问题。
小石挠挠头:“因为这里常年有雾,还有水洼沼泽呗。”
阿苇想了想,补充道:“而且这里的雾气好像有些特别,有时候感觉……活的一样。”
林凡赞许地点点头:“阿苇的感觉很敏锐。
云雾泽,云雾是表象,其核心在一个‘泽’字。泽,水聚之地,润泽万物。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满了‘水’的韵律——天上的雾,地上的泽,空气中的湿气。
而这,正是我们未来道途的根基。”
他伸出一只手,掌心向上,意念微动。
只见周围空气中的水汽迅速汇聚而来,在他掌心上方凝结成一团不断变换形态的水球,时而如圆珠滚动,时而如薄纱飘荡,时而又如漩涡旋转。
小石和阿苇看得目瞪口呆,这种操控水汽的能力,已经超出了他们对“法术”的认知。
“这不是简单的法术,”林凡散去水球,解释道,“这是‘感应’与‘引导’。
我们要修炼的,不是去强行征服自然,而是先去理解它,融入它,最终才能顺势而为,甚至引导其力。”
他正式开始传授《云水真解》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入门法门——《云水感应篇》。
“首先,是静心。”
林凡示意二人盘膝坐下,“放下心中杂念,不再刻意去‘看’或‘听’,而是去‘感’。
感受皮肤接触空气的湿润,感受呼吸间水汽的进出,感受大地深处水脉的微弱流动……将自己想象成这雾气的一部分,无处不在,又无形无相。”
小石性子活泼,起初很难静下来,总觉得有蚂蚁在爬。
阿苇则相对沉静,很快便进入了状态,眉头微蹙,努力感知着。
林凡并不着急,耐心引导:“不必强求,初期能捕捉到一丝水汽的凉意,便是成功。
小石,你可以回想拉弓射箭时,心神凝聚于箭尖的那一刻,将那种专注,用于感知周身的水。”
小石闻言,尝试将射箭的心法用于静坐,果然心绪渐渐安定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林凡每天都会花上两个时辰指导他们修炼《云水感应篇》。他根据两人的性格和特点,因材施教:
对小石来说,林凡将感应与他的箭术结合。“你的箭,为何要射中目标?是因为你判断了风向、距离、目标的移动。
现在,将目标换成无处不在的水汽。感受箭矢破开空气时,带动的水流变化;感受雾气对箭速的细微影响。
当你射出的箭,能引动雾气相随,或者无声无息穿透水幕而不惊起涟漪时,你的感应便入门了。” 林凡甚至让小石尝试在浓雾中蒙眼射箭,纯粹依靠对水汽流动的感知来判断目标位置,起初自然是箭箭落空,但小石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练得比谁都刻苦。
对阿苇来说,林凡则将感应与她的药草亲和力结合。“每一株草药,都蕴含着独特的水分和灵气。
你用手触摸叶片,感受它的湿润与脉络;用鼻子轻嗅,分辨药香中蕴含的水汽味道;甚至可以用心去‘听’,听它根系吸收地下水分的声音。
当你能闭着眼睛,仅凭感应就能判断一株草药的生长状态和药性时,你的基础便扎实了。” 阿苇对此展现出极高的天赋,她发现自己对药田里每一株植物的“渴水”程度都了如指掌,灌溉时更能做到精准适量。
除了感应篇,林凡也开始传授一些最粗浅的云水诀应用。
他教小石如何将微弱的水汽附着于箭杆之上,形成一层极薄的水膜,减少空气阻力,使箭矢飞得更稳更远(“流水箭”雏形)。
他教阿苇如何凝聚空中水汽,化为最纯净的“无根灵水”,用于清洗和炮制草药,能更好地保留药性(“凝水术”基础)。
这些应用看似简单,却让两人兴奋不已,真切地感受到了“道”的力量,修炼的热情空前高涨。
林凡自己,则在教导的过程中,对《云水真解》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相长,为了将玄妙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他必须反复咀嚼、提炼,自身对“水德”的领悟也随之加深。
他看到小石将水的“灵动”融入箭术,阿苇将水的“滋润”用于药道,这让他明白,“云水之道”绝非死板的教条,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活水。
这一日,林凡正在指导阿苇感应一株新发现的、叶片能自动凝结露珠的“聚露草”,王伯快步走来,脸上带着一丝忧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