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用”二字,虽无明旨宣彰,却似一块无形的金匾,悬于张氏工坊门前。一时间,京中舆论风向骤变。先前因百草堂压力而摇摆不定的几家大酒楼,如今掌柜亲自登门,言辞恳切地要求恢复乃至加大“锦香”系列的采购。原本对张氏工坊爱理不理的某些原料供应商,也忽然变得热情周到,价格更是公道了不少。甚至连漕帮那边,那位曾受过李薇点拨的小头目,也派人送来了一份“贺礼”,言语间更多了几分敬重。
李薇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顺境冲昏头脑。她深知,这一切都建立在老贵妃持续满意的脆弱基础之上。宫墙内的风云变幻,远非宫外所能揣度。她更加严格地把控产品质量,对供应宫廷的每一批酱油都亲自检验,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她授意老管家,对蜂拥而至的新客户进行筛选,宁缺毋滥,避免盲目扩张带来隐患,根基未稳便树大招风。
然而,正如刘理事所预料,真正的危机来自宫内。太医署的王太医,与百草堂素有往来(百草堂常年向太医署提供大量优质药材,并有利益输送),收到刘理事的“提醒”后,立刻嗅到了机会。他正愁无法在皇帝面前更进一步,若能揭穿这“民间粗鄙之物”对老凤体的“潜在危害”,岂不是大功一件?即便无危害,只要证明其无效,也能打击进献者,讨好百草堂背后的势力。
于是,在一次例行为老贵妃请脉时,王太医故作惊讶地道:“娘娘近日脉象和缓,眠安神清,实乃大喜。不知尚膳监是用了何等妙方?微臣或可参详一二,以便更妥帖地调理凤体。”
老贵妃心情正好,便随口道:“不过是慧明禅师荐的一道食补羹汤,名为‘玉露安神羹’,吃着倒还爽口。”
王太医立刻抓住话头,面露忧色:“食补固佳,然娘娘凤体金贵,所用之物皆需明辨性理。微臣斗胆,可否一观那羹汤所用之‘酱料’?闻说乃宫外所献,恐其酿造之法粗陋,材质不明,久用或于玉体有碍。”
老贵妃信佛心慈,但并非无知妇人,见太医如此说,心中也起了一丝疑虑,便允了他查验之请。
王太医拿到那瓶特供的“龙凤天香”酱油,仔细嗅闻观察,又取少量品尝,心中暗惊:此物色泽澄澈,香气醇厚复杂,绝非寻常酱清可比。但他存心找茬,便鸡蛋里挑骨头,向老贵妃禀报:“娘娘,此物鲜味过于浓烈,似有蹊跷。寻常豆麦酿造,断无此等异香。微臣疑心其中添加了未知之物,或乃用特殊秘法催成,性理难测。为保万全,恳请娘娘暂停食用,容微臣带回太医署详加检验!”
这番话半真半假,着重渲染“未知”、“蹊跷”、“性理难测”,精准地击中了老年人对健康安全的担忧。老贵妃的眉头微微蹙起,虽未立刻下令停用,但显然已心生顾虑,只淡淡道:“既有此疑,王太医便仔细查验吧。”
消息很快通过内线传到了李薇耳中。她心中一震,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太医署若以“材质不明、性理难测”为由否定她的产品,那刚刚打开的宫门很可能就此关闭,甚至之前积累的声音也会毁于一旦。这已不是商业竞争,而是关乎工坊生死存亡的技术和信誉危机!
刘理事在百草堂内得知王太医已发难,阴沉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他吩咐下去:“让咱们的人也开始放风,就说张氏工坊的酱油来得邪乎,香味异于常理,怕是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古方秘术……”
面对这内外夹击的致命一击,李薇没有慌乱。她深知,此刻任何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必须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来回应。她想起自己随身空间里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以及她对传统酿造工艺的改良所做的详细记录。太医署要查“性理”,那就让他们查!但怎么查,由谁查,却不能全由王太医一人说了算。
她立刻行动起来,一方面让老管家稳住工坊人心,确保生产秩序井然;另一方面,她修书两封。一封给同仁堂大管事,恳请他以京城医药行会领袖的身份,关注此事,强调张氏工坊酿造之法纯正,愿接受任何公开、公正的检验。另一封,则是通过周博士,婉转向王夫人透露此事,希望能借王大人之力,在朝中有所转圜,至少避免太医署一面之词的诬陷。
最关键的是,李薇决定主动出击。她将“龙凤天香”酱油的完整酿造工艺流程(隐去核心菌种和现代工艺细节,但突出其古法传承和天然发酵的特性),所用原料(精选非转基因豆麦,此概念她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描述),以及简单的成分分析(强调其富含天然氨基酸和益生菌,有益健康),整理成一份详尽、清晰的“陈情表”,并附上工坊所用原料的样品。
她要做的,不是被动等待审判,而是要将这场危机,变成一次向权威机构展示自身实力和透明度的机会!这是一步险棋,若成功,则太医署的刁难反而会成为她产品最好的背书;若失败,则万劫不复。
工坊内灯火通明,李薇伏案疾书,窗外月色冷冽。她知道,这场与百草堂、与太医署的较量,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她写的不仅仅是一份陈情表,更是一份扞卫自身心血和未来道路的宣言。
喜欢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