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冬夜,“融境阁” 的灯火依旧明亮。石勒站在窗前,手中捧着一封来自拜占庭的书信 —— 狄奥多西在信中写道,地中海各国已开始效仿 “融境”,在亚历山大港设立 “多元通商区”,允许各族商人自由交易,甚至有城邦邀请 “融境” 学者前往讲授治理经验。“十年前,我们还在为守护洛阳城的和平而战;如今,‘融境’的理念已能影响遥远的西方。” 石勒轻声感叹,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崔岳带着明远、木易等年轻一辈走进来。
桌上,摊开着一幅由各族青年共同绘制的 “融境未来图”:东方的中原大地,农田与牧场交错;西方的地中海沿岸,商船与 “融境” 船队并肩航行;南方的岭南与非洲,香料与丝绸在商路上流动;北方的贝加尔湖,拔野古部落的帐篷旁,新播的 “融境麦” 已冒出嫩芽。最引人注目的是地图边缘 —— 一手插着 “融境” 旗的战船,正朝着大西洋深处航行,船旁标注着 “探索未知,共享和平”。
“这是我们学堂三十名各族学生,花了三个月绘制的。” 明远指着地图,眼中满是憧憬,“我们想让‘融境’的路,走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不同民族、不同文明,能像一家人一样生活。” 木易则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装着各族青年合力打造的 “传承铃”—— 铃身刻着汉、羯、匈奴、鲜卑、羌、波斯、天竺、阿克苏姆、拜占庭的图腾,轻轻一摇,铃声清脆悠扬。“这铃声,是各族青年对‘融境’的承诺,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石勒接过 “传承铃”,铃声在阁内回荡,仿佛串联起十年来 “融境” 的每一段历程 —— 从洛阳城的胡汉交融,到草原部落的归附;从西域商路的开通,到海外诸国的合作;从《洛阳融境律》的颁布,到 “多元治理体系” 的完善。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淮河渡口,自己曾为守护和平浴血奋战;如今,“融境” 已不再是一座城的坚守,而是跨越山海的信念传递。
“你们知道‘融境’最难的是什么吗?” 石勒看着眼前的年轻一辈,缓缓开口,“不是打败敌人,不是开通商路,而是让‘包容、互利、和平’的理念,一代代传下去。我和崔尚书终会老去,但‘融境’的未来,在你们身上。” 崔岳也补充道:“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或许会有新的文明冲突,或许会有部落的摇摆,或许会有未知的风险,但只要你们记得,‘融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理解与尊重中不断成长的智慧,就一定能走下去。”
当晚,洛阳城的 “融境广场” 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 “传承仪式”。各族百姓围着篝火,石勒将 “传承铃” 交给明远,明远又将铃声传递给身边的丁零青年、俚人少女、波斯商人之子…… 每一个接过铃声的人,都许下守护 “融境” 的誓言。篝火旁,阿克苏姆使者埃扎纳弹起非洲的竖琴,拜占庭使者留下的竖琴与之和鸣,汉人的古筝、羯族的马头琴、匈奴的骨笛交织在一起,奏响了跨越大陆的 “融境之歌”。
仪式结束后,郑和带着海外探索队的成员来到石勒面前,递上一份详细的 “跨大西洋航行计划”:“将军,战船已改良完毕,水手们来自汉、羯、鲜卑、波斯、天竺等八个民族,我们准备明年开春出发,寻找大西洋彼岸的文明。” 石勒看着计划上密密麻麻的标注 —— 从航线规划到物资准备,从疾病防控到文明交流预案,每一处都透着细致与谨慎。他点头同意:“去吧,带着‘融境’的信念,去认识新的朋友,去传递和平的希望。记住,遇到未知的文明,先放下武器,伸出双手。”
冬去春来,当第一缕春风吹绿洛阳城的柳枝时,两支队伍先后出发 —— 郑和率领的海外探索队,从番禺城扬帆起航,朝着大西洋的方向驶去;明远、木易组成的 “青年使团”,则踏上前往西域的道路,准备协助西域各国完善 “多元通商区”。石勒与崔岳站在黄河码头,望着远去的船队与马队,眼中满是期待。
“你说,大西洋彼岸的人,会接受‘融境’吗?” 崔岳轻声问。石勒笑着望向远方:“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每一次跨越山海的相遇,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都是在为‘天下一家’铺路。或许我们看不到那一天,但我们播下的种子,终会在未来发芽、开花。”
此时的 “融境阁” 上,新的 “融境全球地图” 已悬挂完毕。地图上,红色的商路从洛阳城出发,连接着草原、西域、岭南、非洲、地中海,蓝色的航线延伸至印度洋、大西洋,每一条线路旁,都标注着 “和平”“互利”“尊重” 的字样。地图的角落,有一行小字,是各族语言共同书写的:“融境非终点,远路即初心。”
这便是 “融境远谋” 的终章 —— 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融境” 的理念,已从洛阳城的星火,变成跨越山海的火炬;而 “天下一家” 的梦想,正由一代又一代的 “融境” 人,用脚步丈量,用真心守护,在这片蓝色的星球上,书写着永不落幕的和平传奇。
(第五卷?融境远谋 全卷中)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