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八卷
第八章 工坊织新篇
托合提父子从湖南回到阿勒泰的第三个月,深秋的草原已经披上了浅褐色的外衣,后山的桦树叶子落满了林间小道。这天清晨,托合提家附近的三间闲置毡房格外热闹 —— 湘阿勒泰联合工坊阿勒泰站点正式挂牌,毡房外挂着用马皮和竹丝编织的牌匾,上面 “雪竹共生” 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小林特意从湖南赶来参加挂牌仪式,还带来了五位竹编师傅。他们刚下车,就被托合提和古丽奶奶迎进毡房 —— 里面已经改造成了规整的工坊:靠门的区域是材料区,整齐堆放着小林寄来的楠竹条和刚鞣好的马皮;中间是制作区,摆着六张木工桌,桌上放着老凿子、竹编刀等工具;最里面是展示区,陈列着联展时的 “雪竹共生挂毯” 和即将量产的联名款设计图。
“竹条都按之前约定的尺寸裁好了,师傅们带来了新的竹编模具,能更快做出滑雪板支架。” 小林指着材料区的竹条,对托合提说,“咱们今天就能试生产第一批联名款 ——‘雪鹰竹韵’滑雪板,板身刻雪鹰纹,支架用竹丝编,既保留非遗工艺,又方便运输。”
古丽奶奶拉着湖南竹编师傅的手,递上一碗热奶茶:“辛苦你们跑这么远,咱们哈萨克人的手艺,以后就靠大家一起传了。” 竹编师傅李师傅接过奶茶,笑着说:“奶奶客气了,能把竹编和毛皮滑雪板结合,也是咱们竹编手艺的新出路,以后还要多向您学鞣皮呢。”
当天下午,联合工坊就启动了试生产。托合提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处理桦木板,教他们如何根据纹理判断木材硬度;古丽奶奶和湖南师傅们一起调试竹编支架的尺寸,确保能完美适配滑雪板;斯兰别克则负责刻雪鹰纹,他特意在纹样边缘加了一圈竹丝编织的线条,让两种工艺更自然地融合。
“竹条要编得紧些,不然支架容易松。” 李师傅手把手教哈萨克姑娘阿依古丽编支架,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丝间,“你看,像这样交叉编,每三道就收一次口,既结实又好看。” 阿依古丽学得认真,虽然手指被竹丝磨红了,却不肯休息:“能做联名款滑雪板,以后咱们的手艺也能让湖南的朋友看到,再累也值。”
第一批 “雪鹰竹韵” 滑雪板下线那天,热合麦提和艾力特意从景区赶来。艾力拿起一块滑雪板,翻来覆去地看,忍不住赞叹:“这竹编支架又轻又稳,比之前的纯木支架好看多了!我先订两百块,景区的体验项目和商店都要上架。”
托合提笑着拿出手机,拨通了小林的视频电话 —— 湖南工坊也在同步生产竹编配件,屏幕里,小林正和工人一起打包支架,准备发往阿勒泰。“咱们的联名款在电商平台也上线预售了,第一天就订出去五十块!” 小林的声音里满是兴奋,“等销量稳定了,咱们再开发竹编雪鹰挂饰、马皮竹丝笔记本,把产品线做全。”
联合工坊运营半个月后,“首届湘阿勒泰跨地域非遗传承节” 在阿勒泰草原拉开帷幕。传承节设置了 “手艺体验”“匠人论坛”“青少年交流营” 三个环节,吸引了两地两百多名手艺人、五十多名学生参与。
“手艺体验区” 里,最热闹的是托合提和李师傅的联合摊位。托合提教游客用马皮剪出迷你雪鹰,李师傅则教大家用竹丝编底座,组合起来就是小巧的 “雪鹰竹座” 纪念品。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张女士拿着自己做的纪念品,高兴地说:“既能学毛皮工艺,又能学竹编,这样的体验太有意义了,回去要给朋友也带几个。”
“匠人论坛” 上,两地手艺人围绕 “非遗手艺的现代化传承” 展开讨论。古丽奶奶分享了教村里姑娘鞣皮的经验:“现在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咱们可以把老方子教给他们,再让他们用短视频拍出来,这样学的人就多了。” 湖南竹编师傅则提出,要把联合工坊的生产过程拍成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跨地域合作的故事。
最让人期待的是 “青少年交流营”—— 二十名湖南学生和二十名阿勒泰学生同吃同住,一起学手艺。斯兰别克带着湖南学生去后山挑桦木,教他们分辨木材纹理;湖南学生则教阿勒泰学生用竹丝编小篮子,还把自己编的竹丝雪鹰送给新伙伴。
交流营最后一天,孩子们合作完成了一幅 “两地共生图”—— 用马皮剪出阿勒泰的雪山和湖南的稻田,用竹丝编出连接两地的铁轨,再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旁边。湖南学生王乐乐说:“以前觉得新疆很远,现在知道,咱们的手艺能把距离拉近,以后我要跟阿依古丽姐姐一起学做滑雪板。”
传承节闭幕当天,联合工坊发布了《湘阿勒泰非遗传承白皮书》,里面记录了两地手艺合作的过程、联合工坊的运营模式,还公布了 “青少年传承计划” 的未来规划 —— 每年组织两次两地学生交流,在中小学开设 “雪竹共生” 手工课,培养年轻传承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