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八卷
第九章 南馆映雪光
阿勒泰的雪下得最厚的时候,湖南长沙的 “雪竹共生” 主题体验馆正式开业了。体验馆选址在湘江边的文化创意园内,外观设计成半弧形的毡房样式,屋顶覆盖着仿雪的白色材料,墙面则用竹丝编织出雪鹰、胡杨的纹样,远远望去,像把一片阿勒泰的雪原搬进了南方的城市。
托合提、斯兰别克和古丽奶奶特意从阿勒泰赶来参加开业仪式。当他们走进体验馆,瞬间被眼前的场景打动 —— 一楼的 “雪原体验区” 铺着仿真雪,十几块 “雪鹰竹韵” 滑雪板整齐地摆放在旁边,游客们穿着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在教练的指导下试着滑行;二楼的 “手艺工坊” 里,湖南竹编师傅正带着游客编竹丝雪鹰,旁边的展柜里陈列着联合工坊开发的全系产品:马皮竹丝笔记本、雪鹰竹座、竹编滑雪板支架,每一件都贴着 “湘阿勒泰共生” 的标签。
“没想到在南方也能体验滑雪!” 一位带着孩子的广州游客陈先生,正陪着女儿在仿真雪上练习滑行,他笑着对托合提说,“孩子之前只在电视上见过雪山,今天不仅滑了雪,还学了竹编,说以后要去阿勒泰看真的雪。”
古丽奶奶坐在二楼的 “老手艺展示区”,面前摆着鞣皮工具和松针汁,不少游客围着她,听她讲松针鞣皮的老方子。“奶奶,这松针汁真的能让马皮变软吗?” 一个小女孩好奇地问。古丽奶奶笑着拿起一块鞣好的马皮,递给小女孩:“你摸摸,是不是又软又韧?这是阿勒泰的松树和羊油给的礼物,咱们的手艺,就是要把自然的礼物用好。”
开业仪式上,小林公布了联合工坊的年度成果:全年共生产 “雪鹰竹韵” 滑雪板 800 块,文创产品 3000 余件,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 500 万元;带动阿勒泰 12 户牧民、湖南 8 户竹编匠人增收,其中阿依古丽等 5 名哈萨克姑娘已经能独立完成滑雪板制作,成为联合工坊的骨干传承人。
“最让我们骄傲的是,‘雪竹共生’系列产品入选了‘全国非遗文创优秀案例’,下个月还要去北京参加展示。” 小林说着,把一份荣誉证书递给托合提,“这是咱们所有人的功劳,是阿勒泰的马皮和湖南的竹丝,一起拼出来的成绩。”
托合提接过证书,手指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忽然想起年初去湖南时,火车窗外的稻田。他转头看向斯兰别克,发现儿子正和湖南学生王乐乐一起,教游客刻 “雪地竹鹿” 纹 —— 王乐乐已经能熟练地用刻刀勾勒出鹿的轮廓,和斯兰别克配合得格外默契。
“乐乐现在是咱们青少年传承计划的‘小传承人’了,不仅自己学,还在学校成立了‘雪竹手工社’,已经有三十多个同学加入。” 小林笑着说,“下个月去北京展示,乐乐和斯兰别克还要一起现场表演手艺呢。”
体验馆开业的第二天,托合提和古丽奶奶受邀去长沙实验小学讲课。课堂上,托合提给孩子们讲阿爷雪地里救牧民的故事,古丽奶奶则教大家用马皮剪出迷你雪鹰。课后,孩子们围着他们,递上自己画的 “雪山竹林图”,还有用彩纸做的 “滑雪板”,叽叽喳喳地问:“爷爷,阿勒泰的雪真的能没过膝盖吗?”“奶奶,我们什么时候能去草原上坐滑雪板呀?”
托合提笑着答应:“等明年夏天,草原上的花谢了,你们来阿勒泰,爷爷带你们去后山挑桦木,奶奶教你们鞣皮。”
在湖南待了一周,托合提父子和古丽奶奶准备返回阿勒泰。离开前,小林带着他们去了湖南工坊的新厂区 —— 那里扩建了竹编生产线,还增设了 “非遗数字化展厅”,游客扫码就能看到联合工坊的生产过程、两地手艺人的故事。“咱们计划明年在上海、广州也开体验馆,让‘雪竹共生’走进更多城市。” 小林指着展厅里的规划图,眼里满是期待,“还要把阿勒泰的草原风光、湖南的竹林景色做成 VR 体验,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两地的美。”
斯兰别克看着规划图,忽然说:“小林哥,咱们能不能在 VR 里加个‘虚拟工坊’?让两地的学生能在线上一起做手艺,就像真的在一起一样。”
“好主意!” 小林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回去我就找技术团队对接,争取明年把‘虚拟工坊’做出来。”
火车驶离长沙时,托合提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湘江,怀里揣着的桦木工具盒里,又多了几样新东西 ——“全国非遗文创优秀案例” 证书复印件、孩子们画的 “雪山竹林图”、体验馆的开业邀请函。他轻轻打开盒子,里面的每一样物件,都像是一颗星星,串联起湘阿勒泰两地的情谊,也照亮了老手艺的未来。
古丽奶奶靠在窗边,手里拿着湖南学生送的竹丝小篮子,里面装着晒干的君山银针茶。她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咱们的手艺只能在阿勒泰的雪地里传,现在才知道,好手艺能走得很远,能让南方的孩子也喜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