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问堂的窗棂漏进初秋的暖阳,将朱厚熜手中的《永乐大典》书页照得通透。他正逐字审阅着 “敬天保民” 篇的批注,泛黄的纸页上,前贤们关于 “天道在民” 的论述密密麻麻,墨迹虽旧,却字字如珠。当看到 “民为天之子,君为天之仆” 一句时,他提笔在旁批注:“君不负民,天不负君”,笔锋沉稳,再无当年沉迷修仙时的浮躁。
案头的铜漏滴答作响,刚过巳时,殿外突然传来太监欣喜若狂的呼喊:“陛下!大喜!皇孙降生了!是位小殿下!”
朱厚熜握着朱笔的手猛地一顿,墨滴在纸上晕开一个小小的圆点。他愣了片刻,随即反应过来,竟一把将笔扔在案上,纵声大笑起来。那笑声爽朗而洪亮,震得案上的典籍都微微颤动,眼角的皱纹里盛着从未有过的笑意。“好!好一个万历!” 他指着窗外的日头,对身边的太监说,“朕这辈子求长生不得,炼丹炼了个寂寞,却等来了‘万年历’!这是天意,是天意啊!”
“万历” 二字,原是钦天监为新皇孙拟的年号备选,此刻从他口中说出,竟带着一种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对着丹炉祈祷 “万寿无疆”,如今才明白,江山的延续,从来不是靠丹药,而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三日后,朱厚熜亲自来到皇子朱载垕的府邸。乳母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小家伙闭着眼睛,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呼吸均匀。朱厚熜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碰了碰婴儿柔软的脸颊,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温情。
“朕为他取名‘翊钧’如何?” 他对朱载垕说,眼中闪烁着期许的光,“翊者,辅佐也;钧者,平衡也。愿他将来能辅佐天道,平衡万机,做个不负百姓的君主。”
朱载垕连忙叩首:“谢父皇赐名,此名寓意深远,儿臣代皇孙谢恩。”
朱厚熜笑着扶起他,转身回到策问堂,取来一个蓝布包裹的物件。打开一看,竟是一部厚厚的《资治通鉴》,封面上题着 “嘉靖御批” 四个大字。这部书陪伴了他多年,书页边缘已被翻得起了毛边,每一卷都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有对治国理政的思考。
“把这个给翊钧当见面礼吧。” 他将书递给乳母,轻声嘱咐,“等他长大了,让他好好读,读懂了史书,也就读懂了百姓。”
乳母捧着书退下时,谁也没注意到,书页间夹着几缕残破的纸角 —— 那是当年朱厚熜撕扯修仙古籍时留下的残片,上面还能看到 “金丹”“飞升” 等字样,只是如今已被压在厚重的史书下,仿佛被历史的尘埃彻底掩埋。
朱厚熜站在廊下,望着庭院里初开的菊花,心中一片澄澈。他想起自己刚登基时的意气风发,想起沉迷修仙时的荒唐,想起蓝道行的血书,想起海瑞的铁面,想起戚继光的铁骑…… 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终究是明白了 “敬天保民” 的真谛。
“翊钧,翊钧……” 他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仿佛看到多年后,这个孩子手持这部《资治通鉴》,在朝堂上侃侃而谈,推行新政,安抚百姓。那时候,或许不会再有炼丹的青烟,不会再有贪腐的暗流,只有百姓的炊烟在大地上袅袅升起,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回到策问堂,朱厚熜重新拿起那本《永乐大典》,目光落在 “敬天保民” 四个字上。他知道,自己的时间或许不多了,但皇孙的降生,让他看到了大明的未来。那部夹着修仙残页的《资治通鉴》,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嘱托 —— 提醒后代,不要重蹈他的覆辙,要以史为鉴,以民为本。
窗外的阳光依旧温暖,照在案头的 “嘉靖通宝” 上,背面的 “通” 字与书页上的 “民” 字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帝王从求长生到寄未来的蜕变,也预示着一个王朝在传承中走向新生的希望。
喜欢奇葩皇帝合集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奇葩皇帝合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