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的香港,秋高气爽,金门大厦办公室里,曹仁超拿着港灯的股权报表,脸上难掩兴奋:“林生,成了!我们通过二级市场和机构转让,总共拿到了51%的股份,彻底控股港灯!”
林英接过报表,指尖划过“51%”的数字,心里松了口气。港灯的收购拉锯了近一年,从最初的12%到如今的控股,曹仁超的操盘功不可没——他精准预判散户心理,在股价回调时悄悄吸筹,又抓住机构股东急着套现的机会,以48港元/股的低价拿下10%的股份,比预期成本低了近5港元。
“曹先生,辛苦你了。”林英递过一杯茶,“这次能顺利控股,你的功劳最大。”
曹仁超连忙摆手:“都是林生信任,给我足够的资金和自主权。港灯的资产很优质,只是之前被英资管理得太保守,只要理顺资产,利润至少能涨30%。”
“嗯,我已经想好让谁来掌舵了。”林英拿起电话,拨通了林高演的号码,“高演,来我办公室一趟,有重要的事交给你。”
半小时后,林高演匆匆赶来,身上还带着工业区厂房的灰尘——他刚从威尔时的箱包厂回来,盯着新款拉杆箱的量产进度。“林生,找我有事?”
“港灯已经控股,我决定让你出任总经理。”林英开门见山,“你的任务有三个:第一,理顺港灯的资产,把非核心的物业剥离,聚焦电力生产和供应;第二,投入2亿港元更新发电设备,降低能耗,提高供电稳定性;第三,拓展大陆市场,重点对接深圳和广州的电力需求。”
林高演愣住了,随即眼里爆发出惊喜的光芒。港灯是香港两大电力商之一,能出任总经理,意味着他正式进入集团核心管理层。“林生,您放心!我一定尽快理顺港灯的资产,不辜负您的信任!”
“别急,先把交接工作做好。”林英递过一份港灯的资产清单,“这是曹先生整理的核心资产明细,你先熟悉一下,下周正式上任。另外,从集团调5000万港元到港灯,作为流动资金,后续需要再追加。”
送走林高演,林英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港灯的落定,意味着他彻底掌控了香港的“气电双控”——中华煤气覆盖80%的居民用气,港灯供应香港岛和南九龙的电力,能源版图稳如磐石。但这还不够,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另一个英资巨头——置地公司。
置地和和记黄埔一样,都是英资在香港的核心企业,手握中环大量优质物业,包括置地广场、交易广场等地标建筑。但近年来,置地在伦敦的地产项目亏损严重,现金流紧张,正是入手的好时机。
“霍建宁,进来一下。”林英按下内线电话。
霍建宁很快赶来,手里拿着和记黄埔的财务报表:“林生,和记黄埔的半年报出来了,净利润增长25%,主要靠码头和地产板块拉动。”
“很好。”林英点点头,“我计划私有化和记黄埔,你测算一下需要多少资金。”
霍建宁愣了一下:“私有化?现在和记黄埔的市值大概80亿港元,我们持有65%的股份,要私有化至少需要30亿港元。”
“30亿港元,没问题。”林英语气笃定,“从集团账户划拨15亿,再从石油期货的盈利中抽调15亿,足够了。私有化后,和记黄埔就成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方便后续整合资产,为布局置地做准备。”
霍建宁心里一震,林生这是要对置地动手了!他连忙点头:“我这就安排法务部准备私有化方案,争取年底前完成。”
“另外,让曹仁超盯着置地的股价和股权变动。”林英补充道,“置地的大股东是怡合,现在怡合自身难保,很可能会减持置地的股份,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有机会就出手。”
接下来的一周,林高演正式出任港灯总经理。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管理层会议,宣布资产梳理计划:“从今天起,港灯将剥离所有非核心物业,包括位于新界的三个小型仓库和两家亏损的子公司,聚焦电力主业。”
消息传出,港灯的股价小幅上涨,投资者纷纷看好资产梳理后的盈利前景。林高演趁热打铁,启动发电设备更新计划,从日本进口两台高效燃气轮机,预计明年年初就能投入使用,每年能降低15%的能耗。
与此同时,和记黄埔的私有化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霍建宁带着法务部,与和记黄埔的小股东逐一沟通,以每股28港元的价格(比市价溢价10%)回购股份。大部分小股东都很满意这个价格,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20%股份的回购,加上林英之前持有的65%,总共持有85%的股份,达到了私有化的条件。
10月20日,和记黄埔发布私有化公告,宣布将从香港联交所退市,成为香江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消息传出,香港股市震动——这是香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企业私有化案,也标志着林英彻底掌控了这家英资巨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