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带来的兴奋感,如同夏日骤雨,来得猛烈,去得也迅速。当“旭遇”团队带着农机厂周工的联系方式和一份沉甸甸的期望回到工作室,现实的挑战立刻取代了短暂的喜悦。
试订单,这个词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意味着极其严苛的要求、标准化的流程和巨大的压力。
周工带来的不仅是机会,更是一份详细到近乎挑剔的技术协议草案。上面明确规定了部件的尺寸公差、力学性能指标(不仅限于抗弯强度,还包括耐磨性、疲劳寿命等)、工作温度范围、甚至表面粗糙度要求。此外,还附带了严格的交付时间和抽检方案。
“这…这比杨工那订单要求还细啊!”毛蛋看着那厚厚的几页纸,感觉刚松下去的那口气又提了上来,“这公差,这光洁度…咱这‘土法’能行吗?”
“不行也得行!”陈遇目光坚定,“这是‘虎煌’料真正走向工业应用的第一仗,必须打响!而且,工业件的利润空间虽然可能不如高端钓具,但一旦稳定,订单量可能更大,对我们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他看了一眼正在好奇地摸索新到货的精密量具的孙宇和张伟,“现在咱们人也齐了,正好打一场硬仗!”
是的,期末考试结束后,孙宇和张伟几乎没有耽搁,立刻登上了返回省城的火车。孙宇带着他积累了厚厚一沓的数据分析笔记和优化方案;张伟则背着他的笔记本电脑和一堆接口线,准备对那台老热压罐的控制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造。他们的归来,让团队的技术实力瞬间充实了起来。
挑战立刻浮现。首先就是量产一致性的问题。实验室里做出几件完美样品,和稳定生产出几十、上百件性能一致的合格品,完全是两个概念。
“小虎煌”料的制备过程中,手工环节太多——王小虎的“手感”摇粉碎机、毛蛋的“精准”配置处理液…这些在实验室阶段是灵活性和创造力的体现,但在规模化生产时,却成了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第一次小批量试产十件导环支架,结果出来,性能数据波动很大!最好的依旧接近T300的90%,最差的却跌破了80%的底线,甚至有一件因为内部有微小气泡而被周工后续检测判定为不合格。
消息传回,工作室里一片沉寂。周工的电话虽然客气,但语气明显严肃了许多:“陈同学,毛先生,你们的数据报告很漂亮,但产品的一致性是我们合作的基础。如果无法保证,那我们很难推进…”
压力如山般压下。尤其是王小虎,看着那件不合格品,眼圈都红了,闷声道:“肯定是俺摇的那批料没弄好…”
“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陈遇打断他,语气虽然急,却没有责怪,“关键是找出问题,建立标准!我们必须把‘手感’和‘经验’,变成可量化的数据和可重复的操作规程!”
一场针对“虎煌”料生产工艺的“标准化”攻坚战迅速打响。孙宇和张伟的归来,如同及时雨。
孙宇立刻扑向了那堆试产记录数据。他几乎是不眠不休地进行分析,用带来的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从杂乱的数据中找出影响性能波动的关键工艺参数及其控制范围。他给每个人分配了严格的数据记录任务,要求每一批原料来源、粉碎时间、处理液浓度、环境温湿度、压力曲线参数…所有变量,都必须精确记录在案,语气严谨得不带一丝感情,让毛蛋和王小虎叫苦不迭,却又不得不执行。
张伟则直接对那台热压罐“动了手术”。他带来的新接口线和模块,让他能够更深入地读取和控制设备。他开始尝试编写更复杂的控制算法,甚至着手实现他设想的那个“专家系统”的雏形——输入关键参数,程序自动生成推荐的压力曲线,最大限度减少对陈平手感经验的依赖。他常常一言不发地在电脑前坐一整天,只有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和屏幕上滚动的代码表明他在工作。
省城这边,毛蛋成了孙宇指令的严格执行者和“后勤大总管”。他弄来了更精确的电子秤、计时器、温湿度计,严格监督王小虎摇粉碎机必须计数,自己配置处理液必须精确到毫升。王小虎哀嚎:“孙宇!俺这手不是机器啊!数着数着就忘了!”孙宇头也不抬:“重复训练直至形成肌肉记忆。或者,设计一台自动粉碎机。”王小虎:“……” 陈平则配合着张伟,对设备进行改造和调试,将他的经验与张伟的技术结合。
林莉则负责与周工的沟通,将试产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改进措施,及时、坦诚地进行反馈,同时仔细询问农机厂的具体工况和要求,以便团队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她的冷静和专业,给周工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就在他们全力攻坚量产一致性时,那股熟悉的、令人不安的“暗流”再次涌动起来。
先是工作室的电话偶尔会出现串线和杂音,有时打给重要客户(如周工)的电话,接通后声音异常模糊甚至中断。他们怀疑电话线被做了手脚,但又抓不到证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