硙,wèi(位),石磨。史游《急就篇》卷三:“碓(duì)硙扇??(tuí)舂簸扬。”颜师古注:“硙所以?(mò)也,亦谓之?(cuì)。古者,雍父作舂,鲁班作硙。”(碓:坠。?:“磨”的异体。雍父、鲁班:人名。)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汉代识字课本《急就篇》中的这个名句。
《急就篇》卷三原文节选
原文:
碓硙扇隤舂簸扬。
分字解释:
碓:用脚踩动的舂米器具。
硙:石磨,用于将粮食磨成粉。
扇:此处指扇车,一种通过扇风去除谷粒糠皮的农具。
隤:通“碓”,指舂米或捣物的动作;一说指簸箕一类的器具,与“扬”动作相连。
舂:在石臼中捣去谷物的皮壳。
簸:用簸箕颠动粮食,借风力扬去糠秕和灰尘。
扬:扬起,抛洒,是“簸”的后续动作。
整句翻译:
(使用)碓和磨来加工谷物,用扇车和簸箕来舂捣、簸扬,从而得到精米和面粉。
这句诗非常凝练地概括了古代粮食加工的全过程:脱壳(碓、舂)→ 磨粉(硙)→ 去糠(扇、簸、扬)。
现实意义
1. 古代科技的见证:这句诗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高度浓缩。它展示了汉代在机械(碓、硙、扇车)和手工(簸扬)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粮食处理流程,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2. 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童蒙教材,它让当时的学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知识,认识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具有生活教育和珍惜粮食的启蒙意义。
3. 语言与历史的活化石:今天,这些古老的农具和工序大多已被现代机械所取代。但这句诗保留了它们的名称,成为我们追溯农耕文明、理解历史的重要语言线索。例如,“舂”“簸”“扬”等字词至今仍在使用,保留了其核心语义。
《急就篇》创作背景与故事
创作背景:
时代:西汉元帝时期(约公元前40年)。当时天下承平日久,文化教育需求增长,急需一套高效、实用的识字课本。
目的:《急就篇》的书名意为“速成启蒙之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童(尤其是官吏子弟)快速掌握约2000个常用汉字,为将来读书、写字、处理文书打下基础。
特点:它打破了《仓颉篇》等前代字书四言为主的体例,采用三言、四言、七言押韵的句式,将当时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类词汇(姓名、器物、官职、地理、生物等)分门别类,编成韵文,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相关故事与影响:
“急就奇觚”:开篇第一句“急就奇觚与众异”,点明了此书与众不同。“奇觚”指多棱形的木简,学童可以随身携带,在任何一面练习书写,非常方便。
百科全书式的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堪称西汉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不仅是识字课本,也是知识读物。
深远影响:《急就篇》自汉至唐,盛行不衰长达六七百年,是使用时间最长的蒙学教材之一。历史上许多书法家,如钟繇、皇象、索靖、赵孟頫等,都曾书写过《急就篇》,使其也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
作者介绍
史游
时代:西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年—前33年)人。
官职:曾担任黄门令。这是服务于宫禁之内的宦官官职,负责管理宫中的太监、杂役,并侍奉皇帝及其家属。因其接近皇帝和皇室,有时也会承担一些文书、教育工作。
成就与评价:关于史游的生平事迹,在《汉书》中并无专传,仅在《汉书·艺文志》的着录中留下寥寥数语:“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然而,正是这部他奉命编纂的识字课本,让他名垂青史。唐代学者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他:“史游制草,始务急就。婉若回鸾,撄如舞袖。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 虽然后世对其是否创造“章草”书体有争议,但他与《急就篇》的紧密联系是毋庸置疑的。
总结:史游的《急就篇》不仅是一本成功的教科书,更是一扇窥视汉代社会生活的窗口。“碓硙扇隤舂簸扬”这短短七字,生动地记录了我们先民“粒粒皆辛苦”的劳动场景,其价值远超单纯的识字功能。
我们来对颜师古的这条注释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延伸。
颜师古注原文及翻译
原文:
“硙所以?也,亦谓之?。古者,雍父作舂,鲁班作硙。”
分字解释:
硙:就是石磨。
所以:用来...的工具。
?:古“磨”字,意为研磨。
亦谓之?:也称作“?”。这可能是一个地方性的名称或另一种称呼。
古者:在古代。
雍父作舂:一个叫雍父的人发明了舂(捣米的器具和方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