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àn,压抑,止住。《管子·霸言》:“按强助弱。”成语有“按兵不动”。
我们首先聚焦于《管子·霸言》中的“按强助弱”,并连带分析与之形成有趣对比的成语“按兵不动”。
这两个由“按”字引领的短语,一个指向积极的战略干预,一个指向谨慎的战术暂停,共同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深邃智慧。
一、“按强助弱”详解
1. 原文与出处
· 着作:《管子·霸言》。该篇主要论述成就霸王之业的战略与哲学。
· 原文节选:
按强助弱,圉(yǔ)暴止贪,存亡定危,继绝世,此天下之所载也,诸侯之所与也,百姓之所利也。
> 是故,知者善谋,不如当时;精时者,日少而功多。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形、争权。
2. 关键词注释
· 按:抑制,压制。
· 强:强横的、霸道的(国家或势力)。
· 助:帮助,扶持。
· 弱:弱小的、被欺凌的(国家或势力)。
· 圉:通“御”,抵御,制止。
· 暴:暴行。
· 贪:贪婪。
3. 白话翻译
抑制强横的,扶助弱小的,抵御暴力,制止贪婪,使濒临灭亡的得以保存,使处于危难中的得以安定,使断绝的宗嗣得以延续,这是天下所拥戴、诸侯所亲附、百姓所获利的事情。
(因此,有智慧的人善于谋划,但不如抓住恰当的时机;善于抓住时机的人,用时少而功效多。那些争夺霸权的国家,必须首先争夺谋略的优势、争夺有利的形势、争夺决事的权变。)
二、着作与作者介绍
1. 《管子》
· 介绍:托名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所着,实则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是一部以管仲思想为依托,融合道家、法家、儒家等诸子学说的宏大论文集。
· 核心思想: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等,核心是探讨如何富国强兵、成就霸业。
2. 管仲(作者托名)
· 时代: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 功绩:他通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并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按强助弱”(抵抗夷狄,尊奉周室)思想的实践者。
三、“按强助弱”的寓意与现实论述
1. 核心寓意
· 霸道的王道内核:“按强助弱”揭示了春秋霸政的一个核心逻辑——霸权需要以道义为旗帜。单纯的武力征服难以服众,而扮演国际警察和秩序维护者的角色,惩强扶弱,才能赢得“天下之所载”(天下的拥戴),从而确立合法的领导地位。
· 高明的战略平衡:这是一种深谙平衡之道的战略智慧。不允许任何一个势力过度膨胀而威胁到自身主导的体系秩序,通过扶持弱者来制衡强者,从而维持一种有利于己的均势。
· 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准则: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古老的“国际主义”精神,类似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集体安全”和“人道主义干预”理念的雏形。
2. 现实论述
· 国际政治中的应用:当今世界格局中,一些大国或国家集团的行为,依然可以看到“按强助弱”的影子。例如,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协议来制裁侵略行为(“按强”),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或人道主义援助(“助弱”),这既是道义担当,也是维护自身全球影响力和国际体系稳定的战略需要。
· 企业管理与市场竞争:在商业领域,龙头企业或监管机构有时也会扮演类似角色。例如,反垄断机构对市场垄断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按强”),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助弱”),以维护健康的市场生态和创新活力,防止“赢家通吃”导致市场僵化。
· 社会层面的启示:在一个社会内部,健全的法治就是最大的“按强助弱”。法律抑制特权和不法势力(“按强”),同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助弱”),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长治久安。
四、成语“按兵不动”的对比分析
1. 成语典故
· 此成语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召类》和《荀子·王制》,后《战国策》、《史记》等均有类似记载。
· 故事梗概:春秋时,晋国赵简子准备攻打卫国,先派史默去刺探情况。史默逾期不归,众人催促出兵。赵简子说:“今余翼(我)未有所济,是(此)时也,不可不蚤(早)图之。事不成而罪至,是谓逆节。吾是以按兵不动。” 他坚持等史默回来。史默回报卫国内政清明,贤臣在位,民心所向。赵简子于是取消了进攻计划。
白话文:春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赵简子准备攻打卫国。他先派了一个叫史默的官员去卫国打探情况。然而,史默过了约定的期限还没有回来,赵简子身边的将领和谋士们都催促他尽快发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