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àn,考察。贾谊《治安策》:“按之当今之务。”
我们来深入解读西汉着名政论家贾谊在《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按之当今之务”。
这句话是其宏文巨着的起点,凝聚了他对时局深刻的忧患与洞察。
一、原文、注释与翻译
1. 原文节选(开篇)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无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2. 关键词注释
· 臣:贾谊自称。
· 窃惟:我私下思考。
· 按:考察,审察,根据。 这是核心字。
· 之:结构助词,的。
· 当今之务:当前最紧要的事务。
· 稽:考核。
· 验:验证。
· 念此至孰:思考这些问题已经非常成熟。孰,同“熟”。
3. 白话翻译
(贾谊在阐述了当前危机的严重性后,在结尾段说:)
凭借陛下的英明通达,再让稍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您,达到这样的治理境界并不困难。这些策略可以清楚地陈述在您面前,希望您不要忽视。我谨慎地(这些观点)用天地之道来考核,用往古的历史来验证,根据当前最紧要的实务来考察,日日夜夜思考这些问题已经非常成熟了。 即使让大禹和舜帝复生,来为陛下谋划,也没有能替代这个策略的了。
二、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
1. 创作背景:西汉文帝时期
· 表面繁荣下的危机:汉文帝时,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社会呈现安定景象,被称为“文景之治”的开端。然而,贾谊却洞察到深刻的危机:
· 诸侯王坐大:同姓诸侯王势力膨胀,如淮南王、济北王等,已发生叛乱,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 匈奴侵边:北方匈奴屡屡犯境,和亲政策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 社会矛盾积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潜藏着动荡的隐患。
· 朝臣的麻木:大多数朝臣沉溺于“天下已安已治”的虚假太平中,阿谀奉承,讳疾忌医。
2. 作者介绍:贾谊
· 洛阳才子: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年少时便以博学能文闻名,二十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 悲剧人生:他力主改革,却因触怒功臣勋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虽被召回,终未能被委以核心重任,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 思想特点: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同时又融合了法家等学派的主张,主张积极有为,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三、文章核心思想
“按之当今之务”是贾谊整篇《治安策》的方法论总纲。它体现了以下核心思想:
1. 实事求是,反对空谈:贾谊的论述不是从儒家教条出发,而是建立在 “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 这三重扎实的根基之上。他强调理论必须结合现实,策略必须针对“当今之务”。
2.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众人歌颂太平时,他发出了“可为痛哭者一”(指诸侯王问题)的警告,用“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把火放在柴堆下面而睡在上面)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表面的安宁下隐藏的极大危险。
3. 系统性的治国方略:《治安策》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治安”体系,包括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分解削弱诸侯)、“抗匈御侮” 、“礼义教化” 等,是一套标本兼治的顶层设计方案。
四、现实论述
贾谊“按之当今之务”的思想,对于今天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穿越时空的指导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