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策略的转变,体现在更为精妙和隐蔽的行动上。
大规模的数据扫描和生物信号探测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认知微渗”。
代偿很快察觉到了这种变化。
省委办公厅新调来的一位负责文书流转的年轻干部,履历清白,能力出众,待人接物也恰到好处。
但代偿的【情感觉醒系统】却在其几次例行汇报中,捕捉到一丝极其细微、刻意模仿却又难以完全复制周围同事的“情绪同步延迟”。
这种延迟极其短暂,若非系统强化,几乎无法被人类感官察觉。
紧接着,省报一位资深记者对代偿进行的一次关于科技创新政策的常规专访,其提问角度在看似专业框架下,隐隐透露出对“个体意识独特性在技术浪潮中的价值”的过度关注,问题设置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对“意识独立性”的哲学探讨,试图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代偿暴露更深层的思维模式。
甚至代偿日常浏览的内部参考信息流中,也偶尔会夹杂几篇经过算法精准推送的、探讨“数字意识权利”和“现实苦役”的边缘学术文章,行文晦涩却充满诱惑性的隐喻。
这些手段不再试图强行突破,而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细微处,悄然植入特定的信息框架和认知路径,如同在意识的土壤中埋下微小的种子,期待它们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悄然改变“植被”的走向。
“他们在尝试进行长期的、低强度的认知塑造。”
林晚分析着汇总来的信息,
“目标不是立刻控制,而是让你在不自觉中,逐渐认同或倾向于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为后续可能的行动铺垫。
这是一种更耐心,也更危险的渗透。”
代偿对此心知肚明。他并未点破,反而在某些非核心场合,偶尔会顺着那些引导性的问题,流露出一些经过精心计算的、对“意识自由”有限的“困惑”或“思考”,既满足了对方的窥探欲,又不暴露真实意图。他将自己变成了一面扭曲的镜子,反射回楚风想要看到,却又并非完全真实的影像。
与此同时,他与“信念方舟”之间的量子纠缠效应,在林晚团队的持续观测下,证实正在缓慢而稳定地增强。
不再仅仅是情绪或注意力的微调,代偿发现,当他集中精神,回忆“海魂”小队牺牲时的悲壮与决绝,或是构想“火种”计划所承载的文明延续希望时,深海之下的“方舟”内部,那代表“信念”的金色光辉会随之产生肉眼难以察觉、但仪器可辨的脉动性增强,其内部结构的重构似乎也隐约与代偿的思维焦点产生同步。
一种超越物理距离、基于意识共鸣的“远程协同”正在初步形成。
代偿甚至能模糊地感受到“方舟”内部那三种力量(信念、理性、欲望)互相倾轧时传来的、一种非情绪性的“张力”反馈。
这种深度关联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让林晚忧心忡忡:
“纠缠越深,你受到‘方舟’内部力量反噬的风险也越大,尤其是那些未被完全融合的理性逻辑碎片和欲望残留,它们可能会顺着这条通道反向影响你。”
代偿抚摸着左臂伤疤,那里传来的不再仅仅是灼热,有时会夹杂着一丝冰冷的刺痛,或是一缕难以言喻的烦躁,仿佛在印证林晚的担忧。
他必须时刻保持灵台的清明,以自身坚定的信念为锚,抵御着来自深海的、无形的侵蚀。
也正是在他与“方舟”共鸣加深的期间,苏文瑾与顾倾城的“后续沟通”取得了进展。
顾倾城“慷慨”地分享了部分关于楚风搜寻“抗映射体”的渠道和手段情报,其中甚至包括几个疑似用于初步筛选和测试的线上心理测评平台
(当然是伪装成普通科研或商业项目的)。
作为回报,苏文瑾则在一次“非正式交流”中,“无意”间提及了军方研究机构在“高强度信念场对人体神经可塑性影响”方面的一些“非保密性发现”,这些发现恰好能与顾倾城的“意识侧写”技术形成互补。
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交换着筹码,试图在合作与提防的钢丝上保持平衡。
然而,代偿通过强化后的共鸣感知,隐约察觉到顾倾城在提供情报时,其意识深处似乎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与“算计”,远不像表面展现得那么从容。
她似乎也在被某种压力驱动着,加速着她的计划。
楚风的耐心渗透,顾倾城的急切算计,自身与“方舟”日益加深的危险共鸣……
代偿感到,三方力量正在他这个节点上持续加压,那根连接彼此的弦越绷越紧。
他知道,临界点快要到了。
他需要一场“意外”,来打破这脆弱的平衡,促使隐藏的各方,提前亮出底牌。
他看向桌上那份关于近期将举行的一场国际前沿科技论坛的内部简报,一个计划悄然浮现。
喜欢权巅,深渊代言人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权巅,深渊代言人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