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的寒风裹着沙砾,狠狠砸在一营战士们的脸上。李云龙背着手站在土坡上,看着下面稀稀拉拉的队列,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 刚才模拟冲锋时,三班的机枪手跟步枪手撞在了一起,手榴弹还扔偏了两米,差点砸到自己人。
“他娘的!这就是老子的一营?” 李云龙把旱烟袋往地上一磕,火星溅在冻硬的泥土里,“跟坂田联队打仗时的狠劲去哪了?连个基本的配合都没有,真遇到鬼子,你们是去送菜还是去打仗?”
一营营长张大彪涨红了脸,攥着腰间的大刀杆:“团长,弟兄们都是拼刺刀的好手,就是这新战术太绕,一时没适应……”
“适应个屁!” 李云龙打断他,眼睛扫向站在一旁的徐昊,“徐参谋,你不是说有法子让一营脱胎换骨吗?别藏着掖着,今天就拿出来练练!要是再像刚才那样,老子把你这参谋头衔给你撸了!”
徐昊早有准备,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手绘的训练图 —— 这是昨晚结合系统新解锁的【班组协同训练手册】画的,上面用红笔标着机枪、步枪、手榴弹的位置和协同路线。他走到队列前,声音不高却透着股穿透力:“同志们,不是咱们的战士不行,是战术没跟上。日军的班组战术讲究‘火力覆盖 + 精准突击’,咱们光靠拼刺刀,就是用血肉之躯挡子弹。今天咱们练的,就是让机枪、步枪、手榴弹拧成一股绳,让鬼子的火力发挥不出来。”
人群里突然有人嚷嚷:“徐参谋,俺觉得还是拼刺刀实在!去年俺一个人捅死三个鬼子,这新战术花里胡哨的,能顶用吗?”
说话的是一营的老兵王虎子,脸上一道刀疤从眉骨划到下颌,是平型关大捷时留下的。他握着步枪,枪托磨得发亮,眼神里满是不服 —— 在他看来,再好的战术也不如手里的刺刀硬。
周围的战士们也跟着点头,不少人都是从拼刺刀里活下来的,对 “纸上谈兵” 的战术本能地抵触。徐昊没有反驳,只是对王虎子说:“王班长,咱们来场模拟对抗。你带你的班按老法子冲锋,我找三个新兵按新战术防守,要是你能冲过三十米线,我给你赔礼道歉;要是冲不过,你就得跟着大伙一起练。”
王虎子眼睛一亮:“这话可是你说的!弟兄们,跟俺上,让徐参谋看看咱们的厉害!”
对抗场地选在一片开阔的谷子地,徐昊让三个新兵分别拿着机枪、步枪和手榴弹,按训练图上的位置埋伏:机枪手趴在左侧土坎后,步枪手藏在右侧的草垛里,手榴弹手则在中间的矮墙后待命,三十米外就是王虎子班的冲锋起点。
“开始!” 张大彪喊了一声。
王虎子带着五个战士端着刺刀冲了出去,脚步迈得又大又快,嘴里还喊着冲锋号子。可刚跑出去十米,左侧土坎后的机枪就响了 —— 是空包弹,但那 “哒哒哒” 的声音足以让人绷紧神经。
王虎子下意识地想往左躲,右侧草垛里的步枪又响了,子弹擦着他的耳边飞过(当然也是空包弹)。他刚想调整方向,中间的矮墙后突然扔出一颗冒烟的手榴弹(没装炸药),“轰隆” 一声闷响,尘土溅了他一身。
三个新兵虽然紧张得手发抖,但死死盯着训练图上的路线,机枪压制、步枪点射、手榴弹封锁,竟然真的把王虎子的冲锋拦在了二十米外。王虎子喘着粗气,看着近在咫尺的三十米线,脸涨得发紫。
“服了吗?” 徐昊走过去,递给他一壶水。
王虎子接过水壶,猛灌了两口,抹了把嘴:“徐参谋,俺服了!这新战术真能挡得住冲锋,你咋教,俺就咋练!”
周围的战士们也看呆了,刚才还觉得花里胡哨的战术,真用起来竟然这么管用。李云龙在土坡上看得清楚,忍不住咧嘴笑:“好小子,有你的!张大彪,从今天起,一营全天训练,物资优先供应,要是谁偷懒,你跟老子说!”
接下来的半个月,一营的训练场成了晋西北山区最热闹的地方。徐昊把训练分成三个阶段:早上练体能,负重三十斤越野五公里 —— 负重用的是老乡们捐的粮袋,里面装着沙土;上午练协同,一个班分成 “火力组”(两挺机枪)、“突击组”(四支步枪)、“支援组”(两枚反坦克手榴弹 + 三枚普通手榴弹),反复练 “火力覆盖 - 突击推进 - 手榴弹封锁” 的流程;下午则结合实战场景,模拟日军的碉堡、坦克,让战士们练攻坚。
系统的【战场数据分析】功能帮了大忙。每次训练后,徐昊都能看到每个班的漏洞:有的班机枪手射击角度太窄,有的突击组推进太快脱离掩护,他再针对性地调整。有一次,二连的协同训练总是出错,系统提示 “机枪手与突击组距离超过五米,火力衔接断层”,徐昊让他们把距离缩到三米,果然一次就成功了。
训练间隙,王铁匠带着工人们也没闲着,每天推着小车来送新造的武器 —— 改良后的 ZB-26 轻机枪,枪托垫了软木,后坐力小了不少;还有加装了简易瞄准镜的步枪,精准度提升了三成。战士们拿到新武器,训练的劲头更足了,连王虎子都拿着新机枪,琢磨着怎么能打得更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