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绣工坊里,那花梨木的绣架显得格外古朴而庄重。沈奶奶静静地坐在绣架前,她手中的银针在素缎上游走,仿佛在演绎一场无声的舞蹈。
沈奶奶的指尖捻着的“花线”细如发丝,却在她的巧手下,转眼就绣出了半朵娇艳欲滴的牡丹。
这牡丹的花瓣用的是“虚实针”,近看时,能清晰地分辨出每一针的走向,犹如画家笔下的细腻笔触;而远看时,却宛如真花晕开的层次,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那股淡淡的花香。
这正是沈奶奶祖传的“晕针绣”技法,这门技艺已经传承了数代,如今在她的手中,更是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而这,也正是岳川团队“苏绣生活美学”项目的核心所在。他们希望能够让这藏在深巷里的苏绣,不再仅仅局限于工坊之中,而是能够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此,他们推出了一系列绣着传统纹样的产品,如围巾、笔记本、茶席等。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苏绣的精美工艺,更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人们在日常使用中,也能感受到苏绣的独特魅力。
同时,岳川团队还运用了先进的VR技术,将苏绣的“全流程故事”进行还原。观众只需戴上VR眼镜,便能仿佛“走进”沈奶奶的绣房,亲眼目睹她从选蚕茧、缫丝开始,一步步将《诗经》里的“芍药”“萱草”等美丽花卉绣进素缎的全过程。
这里没有科幻场景的炫丽,只有老手艺里那浓浓的烟火气,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尽魅力。
“韩流的‘网红刺绣展’刚在城西开展,”项目运营小宋把宣传图拍在绣绷上,图里的机器绣品印着偶像头像,配色艳丽却针脚杂乱。
“他们说‘传统苏绣太耗时,机器绣才够潮’,还搞了‘扫码定制偶像刺绣’,开业当天就卖了上千件。”
沈奶奶轻轻地将手中的银针放在一旁,然后缓缓地抬起手,指向了墙上悬挂着的一幅清代“百鸟朝凤”苏绣挂屏。
这幅挂屏的缎面虽然已经有些陈旧,但仔细观察,仍然可以看出每一只鸟的羽毛都运用了不同的针法来绣制。
沈奶奶接着说道:“潮?苏绣可是有着严格的讲究,讲究的是‘一绒十八丝’,这意味着每一根丝线都要被劈成极细的十八份。
而那些机器绣出来的线,简直就像绳子一样粗,连最基本的‘劈丝’都无法做到,又怎么能配得上叫做刺绣呢?”
她的声音中透露出对传统苏绣技艺的自豪和对现代机器刺绣的不屑。
沈奶奶继续指着挂屏上的牡丹,说道:“你再看看这朵牡丹,每一片花瓣的针脚都是顺着花脉来绣的,这样才能让整朵花看起来栩栩如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这种细腻的针法和对细节的把握,机器是绝对绣不出来的。它们那只能算是‘印图案’,而我们这才是真正的‘绣故事’啊!”
岳川没急着反驳,只是展开项目的样品:一条绣着“蒹葭”纹样的围巾,用的是沈奶奶的“晕针绣”,素缎底色上,蒹葭的穗子用浅灰线层层铺叠,像《诗经》里的晨雾;
配套的VR设备里,没有炫目的特效,只有沈奶奶坐在老绣房里,讲解“劈丝”的步骤——她把一根花线劈成八丝,指尖的老茧蹭过丝线,“这丝要劈得匀,绣出来的穗子才软,就像晨雾里的蒹葭,得有飘动感。”
项目推进中,内部的矛盾先冒了头。
年轻设计师小林觉得传统纹样“太老气”,想把苏绣和网红卡通图案结合,沈奶奶当场把绣绷收了:“苏绣的纹样不是随便画的,‘牡丹配玉兰’是‘富贵平安’,‘萱草配兰草’是‘母子情深’,哪能绣些没根没据的卡通?丢了纹样的意,再好看也是空架子。”
岳川找小林聊了半宿,翻出地球传统刺绣活化的案例——不是用卡通改造,而是把传统纹样拆成现代设计元素,比如把“回纹”绣在笔记本封边,把“云纹”绣在茶席角落。
“你看这‘回纹’,”他指着古籍里的记载,“早在商周就有了,代表‘生生不息’,绣在笔记本上,年轻人用的时候,能摸到千年的寓意,这不比卡通有分量?”
小林试着改了设计,把《楚辞》里的“兰草”纹样,简化成茶席的边缘绣,沈奶奶看了没说话,只是拿起银针,在兰草的叶尖补了两针“施针”,瞬间让叶子有了垂坠感:“这针叫‘补活’,就像给设计添了魂——传统不是包袱,是能让设计立起来的根。”
项目推出的“诗经绣系列”,第一次亮相就选在韩流“网红刺绣展”对面的文创馆。
沈奶奶带着学徒坐在馆内绣架前,现场演示“晕针绣”,银针起落间,素缎上的“芍药”慢慢绽放;观众戴起VR眼镜,能看到沈奶奶凌晨选丝、午后刺绣的日常,听到她讲“芍药绣给新人,是取《诗经》‘赠之以芍药’的意”。
对比之下,韩流的刺绣展显得格外冷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