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店的戏台记忆角刚刚搭建完成,凌薇便迫不及待地将张武生的旧戏帽摆放在了旧粮囤的顶端。
这顶戏帽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上面的绒球已经有些干瘪,但它却歪歪扭扭地朝着门口,仿佛在模仿当年张武生登台时的亮相姿势。
戏帽旁边,凌薇还精心摆放了一条水袖。这条水袖的青蓝色布料已经被磨得起毛,边缘处还留着一个小小的破洞,那是当年张武生在戏台上甩袖时,不小心勾住戏台栏杆留下的痕迹。
凌薇一边仔细地调整着戏帽的角度,一边自言自语道:“如果是星娱来布置这个戏台记忆角,他们肯定会把绒球换成崭新的,把破洞也补好。
但是,这个破洞可是张师傅当年甩袖时留下的,它承载着张师傅在戏台上的精彩瞬间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如果把破洞补上,就会失去那种演戏的‘劲儿’了。”
林野的相机对准戏帽,镜头扫过绒球上的细灰——是从阁楼带下来的,他特意没擦,“这些灰里藏着戏台的记忆,比精修的道具更有戏”。
刚按下快门,就看到个穿藏青色外套的阿姨走进来,手里攥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片,边缘已经泛黄发脆:“我有张1995年戏台终场的戏票,想捐给你们,跟老锣、戏服做个伴。”
阿姨是王桂兰,当年是戏台的忠实戏迷,戏票上印着“槐巷戏台《长坂坡》1995年6月18日终场”,字迹已经模糊,右上角还缺了个角——是当年挤着进场时,被检票员的剪刀剪偏了。
“那天我提前两小时就来占座,石凳上还留着别人坐过的余温,”她指着戏票的缺角,眼里泛着光,“张师傅演赵子龙,甩水袖时差点掉下来,台下观众喊‘稳住’,他反而借着劲儿翻了个跟头,全场都炸了。”
陆哲立刻掏出录音笔,王桂兰的声音裹着老戏迷的热忱:“终场锣响时,我哭了,手里的戏票攥得太紧,边角都捏软了。后来戏台拆了,这张票就夹在我的旧相册里,每次翻到,都像能听到当年的掌声。”
他把这段录音和之前的老锣声混在一起,特意保留了她说话时的轻微哽咽,“星娱的音频只会加标准化的哭腔,哪有这种从心里涌出来的情绪”。
夏晚晴坐在戏台记忆角旁,手里拿着张武生的戏文脚本,把王桂兰说的“翻跟头”细节编进了改编曲里——唱到“水袖飞,跟头翻,台下呼声震屋檐”时,特意加重吉他扫弦,模拟当年的掌声。
“不用刻意唱高音,”她对着林野的相机说,“就像王阿姨回忆时那样,带着点哽咽,带着点激动,这才是真的戏迷心情。”
可当天上午,周曼就收到粉丝发来的截图:星娱在戏曲协会的活动上,展出了“复刻版槐巷戏票”——票面上的字迹是电脑印刷的,清晰得过分,右上角的“缺角”是刻意剪的,边缘整齐得像机器裁的;
通稿里写着“顶流同款戏票限量发售,再现经典终场”,配图里的明星拿着戏票摆拍,连捏票的姿势都透着刻意。
“连戏票的缺角都抄不像,”张武生凑过来看截图,皱着眉说,“当年检票员的剪刀是旧的,剪出来的角是斜的,边缘还有毛边,他们这剪得比新剪刀还齐,一看就是假的。”
王桂兰也跟着说:“真戏票的纸是当年的粗纸,摸着发涩,他们这纸滑溜溜的,是新打印纸染的黄,连味道都不对。”
网友的吐槽很快就刷满了评论区:“刚在粮店摸了真戏票,纸边糙得硌手,星娱的假票比我的笔记本纸还滑”“星娱是不是不知道1995年的戏票没有二维码?他们的复刻版居然印了扫码领周边的码,笑死人”“对比川晴团队的真戏票、真锣声,星娱这是把‘怀旧’做成了‘小商品展销’”。
团队没理会星娱的闹剧,反而忙着完善戏台记忆角。
凌薇把王桂兰的戏票塑封好,挂在老锣旁边,旁边贴着手写的故事卡,上面是王桂兰说的“攥票哭”的细节;
林野则拍了段“戏票故事”短片——镜头里,王桂兰的手摸着戏票缺角,张武生的手敲着老锣,夏晚晴的手拨着吉他弦,三个镜头叠在一起,配着陆哲混的录音,比星娱的摆拍短片动人多了。
下午,戏曲协会的人如约来粮店考察——负责人李老师刚进门,就被戏台记忆角的老锣吸引,伸手摸了摸锣面的缺口:“这才是真东西,星娱给我们看的‘复刻锣’,连缺口都是粘上去的,一摸就掉。”
她听完陆哲的“戏台终场音频”,又翻了翻续集的插页样稿,指着“锣声互动区”说:“这个好!我们想把‘槐巷戏台故事’放进‘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摸一摸老戏票、听一听老锣声,再学两句戏文,比单纯讲理论管用。”
周曼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我们可以把张师傅的戏文脚本简化,改成适合学生学的短句;凌薇设计个‘校园戏台角’,用迷你粮囤当展架,摆上戏票、戏帽的复刻模型;陆哲把音频里的锣声单独剪出来,做成‘锣声小课堂’,教学生分辨不同情绪的锣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