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的推广文件刚发到周曼邮箱,张武生就带着手写的“校园戏操”动作草稿来了。
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小人,标注着“甩袖如飘云”“亮相似松立”,旁边还写着备注:“动作要慢,适合小学生骨骼,别学戏台的硬架子”。
他把草稿拍在粮店的旧木桌上,指尖点着“甩袖”动作:“当年我学戏,师傅说‘戏是活的,要跟着人变’,这戏操也一样,得跟着孩子的性子改。”
岳川看着草稿,想起前世地球的“戏曲广播体操”——那些将传统戏曲动作简化融入日常锻炼的设计,被他拆成贴合小学生的细节:把“云手”改成课间操的“伸展运动”,把“台步”改成“踏步走”,锣声对应节拍,戏文念白改成童声口号。
他没说来源,只对着团队补充:“在‘甩袖’后面加个‘摸粮囤’的小动作,呼应粮店展架,让学生觉得‘戏操里有槐巷的影子’。”
凌薇立刻掏出平板,把草稿上的小人改成卡通形象——扎羊角辫的女孩甩着水袖摸迷你粮囤,戴眼镜的男孩踩着台步敲小锣,背景是淡蓝色的校园操场,角落画着老槐树的简笔画。
“星娱要是做这个,肯定会把小人画成明星同款,”她边画边说,“咱们的卡通形象要带着学生的憨气,比如甩袖时露出小肚皮,踏步时歪着脚,才像真孩子。”
陆哲的音乐筹备也围绕“真锣声”展开——他把老锣的“轻顿声”剪成节拍,每两拍一声,对应戏操的动作;
间奏混进夏晚晴改编的《校园戏文谣》片段,用吉他弹得轻快,再添上学生的清脆口号:“甩袖呀,摸粮囤,锣声响呀,向前走!”
“星娱的操乐只会用电子合成音,”他戴着耳机调试,“咱们的每声锣、每句唱,都能摸到槐巷的温度。”
林野扛着相机去滨江小学拍教学视频素材——镜头里,张武生蹲在地上,握着一个小胖墩的手腕教“亮相”:“胳膊别绷太直,像举着个,轻一点”;
夏晚晴跟着学动作,裙摆随着“台步”轻晃,偶尔踩错节拍,引得学生们笑,她也跟着笑,镜头里的画面比任何精修的教学片都鲜活。
“星娱的教学视频只会让明星站得笔直,”他对着镜头说,“咱们要的就是‘不完美的真实’。”
周曼对接社区时,顺便敲定了“亲子戏韵日”活动——就在滨江小学的操场,家长和学生一起学戏操,还能体验“手绘戏票”“迷你锣敲击”,甚至有“戏服亲子合影”,用的都是张武生捐的旧戏服(凌薇补了点边角,没改原有的磨损痕迹)。
“星娱之前也搞过亲子活动,”社区工作人员笑着说,“全是让家长花钱买明星周边,哪有你们这样‘能玩能学’的。”
可活动前一天,星娱的“明星戏操”通稿就发了——“顶流编舞!《星光戏操》上线,明星示范教学,超燃音乐引爆校园!”
通稿里的戏操动作全是戏台的高难度亮相,明星穿着镶亮片的戏服,动作僵硬得像木偶;背景音乐是电子合成的锣声,混着刺耳的鼓点,连口号都是“跟着明星,一起变酷”。
“这哪是给孩子编的操?”张武生看到视频,气得把手里的锣槌往桌上一放,“小学生胳膊还没长硬,做这种亮相动作,容易伤着筋骨!”
陆哲也跟着说:“他们的锣声是电脑调的速,一点余韵都没有,听着像敲铁皮桶,哪有咱们老锣的沉厚劲儿。”
家长们的吐槽比预期更激烈——有个妈妈在社交平台发视频,对比星娱的高难度动作和岳川团队的简化版:“左边明星劈叉我家娃学不会,右边张爷爷教的‘摸粮囤’,娃练得不亦乐乎”;
还有家长晒出孩子跟着戏操念口号的视频,配文“比看动画片还认真,还知道了‘锣声有轻有重’”。
“亲子戏韵日”当天,滨江小学的操场被挤得满满当当。
凌薇布置的“戏操打卡区”前排起长队——家长和孩子拿着手绘戏票,在迷你粮囤旁做“甩袖摸囤”动作,林野的相机抓拍着各种温馨瞬间:有爸爸把孩子举起来摸粮囤,有奶奶跟着孙女一起学台步,还有个小男孩戴着迷你戏帽,敲着小锣打节拍,“泡面”猫蹲在旁边,被他手里的锣声吸引,凑过去蹭他的裤腿。
张武生和夏晚晴站在主席台上领操——老锣声从音响里飘出来,每两拍一声,学生们跟着喊“甩袖呀”,胳膊轻扬,像槐树叶在风里晃;喊“踏步走”时,小皮鞋踩得“哒哒”响,和锣声凑成好听的节奏。
有个小女孩跟不上节拍,张武生跳下台,蹲在她旁边,握着她的手教“甩袖”:“像抓蝴蝶一样,轻一点,再轻一点”,画面被林野拍下来,瞬间刷爆本地家长群。
陆哲的音响突然切换到“亲子互动环节”——播放王桂兰回忆戏台的录音,混着老锣的余韵,家长们带着孩子围坐在迷你粮囤旁,听王奶奶讲“当年挤着看戏”的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