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李之源在王府中的生活,进入了一种新的模式。
白日里,他依旧是那个温和慈爱的父亲和丈夫。
清晨,他会陪着唐王妃用早膳,听母亲唠叨些家长里短,或是宫中太后又赏赐了何物,朝中又有哪些关于风行商行的趣闻。他耐心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享受着这平凡而真实的烟火气。
膳后,他便成了孩子们的“孩子王”。李狗蛋精力最是旺盛,总要缠着父亲陪他“练武”。李之源也不施展什么高深法术,只是以最基础的拳脚功夫,引导儿子熟悉身体,锻炼协调性,偶尔夹杂一点对发力、呼吸的粗浅讲解,寓教于乐。李狗蛋学得津津有味,虽然姿势稚嫩,却也有模有样。
李空则更喜欢安静地待在父亲身边。李之源有时会拿着一本讲述山川地理、奇闻异事的普通书籍,念给他听;有时则会用神念凝聚出一些最简单的、闪烁着微光的几何图形或流动线条,让李空观察、记忆,潜移默化地培养他的空间想象力和对能量轨迹的敏感度。李空总是看得目不转睛,沉静的小脸上偶尔会露出一丝思索的神情。
李明依旧喜欢跟着父亲在花园里转悠。李之源便指着那些灵植,不仅告诉她名字,还会讲解其生长习性、蕴含的微弱灵气属性,甚至模仿铭文传承中关于“生”、“长”、“荣”、“枯”等概念,用神念在空中勾勒出极其模糊、连雏形都算不上的对应意韵,让李明去感受。李明虽然不懂其中深意,却能本能地觉得那些“图案”让她感觉很舒服,与花草的联系似乎也更紧密了。
李清是最好打发的,李之源只需变些小戏法——比如让一片落叶在空中跳支舞,让一捧清水凝结成不断变化形状的冰花,或者模拟出几种悦耳的鸟鸣声,就能让她拍着小手欢呼雀跃,缠着要学。李之源便趁机将一些最基础的、关于“动”、“形”、“声”的铭文概念,以最浅显有趣的方式,融入这些“戏法”之中。
李灵对父亲指尖偶尔流转的、用于演示的能量光点最感兴趣。李之源便会控制着光点做出加速、减速、拐弯、分合等简单变化,引导她去观察、预测。这看似是游戏,实则是在锻炼她对能量流动和轨迹的预判能力,与铭文中关于“流”、“转”、“分”、“合”的基础理念隐隐相合。
而在与儿女们欢声笑语、互动陪伴的同时,李之源的心神,却始终一心二用,分出了大部分精力,沉浸在对铭文传承的初步探索与构建之中。
他的识海深处,仿佛开辟出了一个独立的思维空间。无数闪烁着微光的、代表不同基础铭文的符号,如同星辰般悬浮其中。他正在做的,就是试图去理解、记忆、并梳理这些基础铭文。
这个过程,枯燥而繁复。
一枚代表“聚”的铭文,其结构并非固定不变,它会根据组合对象(聚灵?聚光?聚水?)、能量层级、乃至书写载体的不同,而产生极其细微却又至关重要的变形。其笔画的角度、弧度、内部的能量节点分布,都蕴含着深奥的道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枚代表“固”的铭文,如何使其效果作用于金石、作用于木材、作用于能量护罩,其侧重点和结构变化又各不相同。
更别提那些代表更抽象概念的铭文,如“空”、“时”、“因果”等,其结构更是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以李之源目前的境界,也只能勉强记忆其形,距离理解其神髓还差得极远。
他就像是一个刚刚开始学字的蒙童,面对着一部由数万个截然不同、且每个字都有数十上百种写法的“天书”,需要一个个去辨认、去记忆、去理解其基本含义。
这绝非单靠死记硬背能够完成。必须理解其背后的法则逻辑,理解每一笔划所代表的能量导向和意义。
李之源全神贯注,凭借《玄玑造化录》带来的对天地法则的深刻认知,以及《天衍术》的强大推演能力,艰难地解析着。他的神魂之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若非根基雄厚,恐怕早已支撑不住。
偶尔,在陪伴孩子们时,他也会获得一些零星的灵感。
比如,看着李狗蛋用力挥拳,带动周身气血奔涌,他会联想到“力”、“发”、“震”等铭文的组合,是否能够模拟甚至增幅这种物理层面的冲击?
看着李空安静观察树叶脉络,他会思考“察”、“微”、“析”等铭文,是否能够构建出一种增强感知或分析能力的简易序列?
看着李清追逐飞舞的光点,他会琢磨“光”、“影”、“幻”、“引”等铭文,是否能创造出更稳定、更可控的光影效果,甚至简易的幻象?
看着李灵试图预测能量光点的轨迹,他会考虑“预”、“判”、“轨”、“迹”等铭文,是否能够应用于构建预警或自动追踪的机制?
这些灵感如同火花,稍纵即逝,却为他枯燥的解析过程增添了不少趣味,也拓宽了他的思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