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如碎金般洒进山坳,照亮了那座刚搭好原木墙体、挂着厚重兽皮门帘的避难所。林野站在门口,深吸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目光灼灼地扫过内部空旷的空间——是时候把这里变成真正的“家”了。
他先着手打造睡眠区。在避难所最内侧、远离门口的墙角,林野清理出一块约两平方米的区域。他砍来十几根粗细均匀的青竹,用石斧将竹节削平,再以坚韧的树皮纤维绳将它们纵横交错地捆绑起来,搭成一个离地约半尺高的床架。竹架的四角被他细心地垫上了圆滑的石块,既防止竹架直接接触潮湿的地面,又能让床架更加稳固。
紧接着,他抱来一大捆在山坳背阴处晾晒了三日的干草,先是在竹架上铺满一层约五寸厚的干草作为基底,又在表层铺上从旧窝棚拆下来的、已经晒得松软的茅草。“这样应该够软和了。”林野拍了拍草床,又想起什么,转身跑到泉眼旁,挖回一大块黏性十足的黄泥,掺上切碎的干草,和成泥团,仔细地涂抹在竹床架与墙体的缝隙处——这是为了防止冷风从缝隙灌入,也能让睡眠区更显封闭、温暖。
最后,他把之前用树皮纤维织成的粗布展开,盖在草床上方,权当简易的床帐。虽然这布粗糙得能磨破皮肤,但在夜晚,它能拢住草床散发的微弱暖意。林野躺在草床上试了试,竹架的弹性恰到好处,干草的松软裹着阳光的余温,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哈欠——这比之前睡在潮湿的地穴里,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睡眠区安置妥当,林野转而处理储物问题。他在避难所靠近兽皮门帘、但又与门口保持一定距离的左侧区域,用三块扁平的岩石垒出一个半人高的矮柜轮廓。岩石之间的缝隙,他同样用黄泥和干草的混合物仔细填补,确保不会有小动物钻进去。
接下来是储物容器的整理。他把之前制作的竹篮、陶土储水罐一一搬进来,分类摆放:竹篮里装着采摘的野果、晒干的兔肉干;储水罐里盛满了清澈的泉水,罐口用新鲜的芭蕉叶盖好,再压上小石块防止落叶或昆虫落入。最让他上心的是那个海边捡到的铜制旧钥匙,他用软布擦拭干净,小心地放进一个小巧的木盒里,木盒则被他藏在岩石矮柜的最深处。
“得做个架子放这些东西。”林野打量着矮柜上方的空间,又砍来几根较细的树枝,仿照床架的做法,用树皮绳捆扎成两个分层的小架子,固定在岩石矮柜的上方墙体。上层放着常用的工具,比如磨得锋利的石斧、削尖的竹矛;下层则码放着备用的干草、树皮纤维等物资。这样一来,储物区变得井井有条,取用方便,也避免了物资随意堆放导致的霉变或损耗。
他又在储物区旁边,用石块圈出一小块地方,堆放那些刚捡来、还没来得及处理的树枝和干草。“得保持干燥,不然火就生不起来了。”林野喃喃自语,细心地将柴草堆成倾斜的形状,让雨水能顺着斜坡流走。
最后是烹饪区的搭建,这也是整个避难所的“心脏”所在。林野在避难所靠近门口的右侧区域,清理出一块空地,先用几块较大的岩石围成一个直径约三尺的圆圈,岩石之间留出一个缺口作为添柴口。圆圈中央,他放置了一块扁平且厚实的石板——这是他在雨林边缘的溪流里找到的,石板被溪水冲刷得光滑,正好用来做灶台。
他又在灶台旁、靠近墙体的位置,用两根较粗的树干作为支柱,横架上一根更粗的树枝,做成一个简易的吊架。吊架下方悬挂着一个用坚韧藤蔓编织的网兜,里面放着陶土碗、石制的研磨器等餐具。“这样做饭时,餐具随手就能拿到。”林野满意地点点头。
最关键的是火塘的设置。他在岩石圆圈的外侧,清理出一片约半尺见方的灰烬区,这是为了方便随时生火。他找来一些干燥的苔藓和松针,揉碎了放在灰烬区中央,又在上面架起几根细树枝,做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引火结构。做完这一切,他拿出火折子,“哧”地一声,火星溅在苔藓上,很快燃起一簇小小的火焰。
看着火苗在树枝间跳跃、逐渐壮大,林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往火塘里添了几根粗树枝,让火焰烧得更旺些,然后把那只陶土储水罐放在石板灶台上,罐里的泉水很快被烤得温热。他又从储物区拿出一块兔肉干,放在石板边缘烘烤,肉干的油脂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终于有个像样的地方做饭了。”林野坐在草床上,看着灶台上升腾的水汽,听着兽皮门帘外风吹过山林的沙沙声,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感。
当太阳西斜,把避难所的影子拉得老长时,林野的内部分区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他靠在原木墙体上,细细打量着这个被划分成三个功能区的空间:
睡眠区在最内侧,被粗糙的草床和布帐包裹着,像一个温暖的巢穴,隔绝了外界的危险与寒冷;储物区在左侧,岩石矮柜与木架上码放的物资井然有序,仿佛是生存的底气;而烹饪区在右侧,跳动的火焰与温热的水汽交织,让整个避难所充满了烟火气,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