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缕苍白的天光刺破高平陵上空的云层,却驱不散营地里彻夜的寒意与绝望。霜露凝结在枯黄的草叶上,映照着一片狼藉——熄灭的篝火堆余烬尚温,丢弃的兵甲、散乱的辎重随处可见。曾经拱卫天子的精锐大营,此刻像被掏空了内脏的巨兽,只剩下濒死的喘息。士兵们聚集成一团团无措的影子,低声交谈着,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那座沉寂的中军大帐,等待着最终的判决。
帐内,曹爽死死攥着那方沉甸甸的玄纽金印,冰冷的触感几乎要冻僵他的指骨。他一身紫袍金带依旧华贵,却掩不住彻夜未眠的憔悴,眼窝深陷,面色灰败。主簿杨综踉跄着冲开侍卫的阻拦,扑到他的面前,发髻散乱,官袍上沾满了尘土。
“主公!不可!万万不可啊!”杨综的声音嘶哑欲裂,他伸出手死死抓住了曹爽捧着印绶的手臂,“今日舍此擎天印绶,自缚双手去降,便是……便是将头颅伸于司马懿的砧板之上!我等……我等不免东市受戮也!”
“东市”二字,如同丧钟,在寂静的帐内敲响。曹爽的身体剧烈地颤抖了一下,仿佛被无形的鞭子抽中。他避开了杨综那燃烧着最后火焰的目光,视线飘忽地落在虚空中的某一点,用一种近乎梦呓的、自我麻醉的语气喃喃道:“太傅……太傅乃四世老臣,德高望重……蒋太尉,蒋太尉亦以清名作保……彼既指洛水为誓,必……必不失信于我。” 这话像是在说服杨综,更像是在为他即将踏出的这一步寻找最后一块浮木。
侍中许允与尚书陈泰静静地立于帐门处,如同两道沉默的阴影。他们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胜利者的骄矜,也无对失败者的怜悯,只是平静地等待着程序的结果。
曹爽深吸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将那方代表着帝国最高军权的大将军金印,向前递出。印绶离开他手掌的瞬间,似乎抽空了他所有的精气神,他的肩膀猛地塌陷下去,整个人都佝偻了几分。
许允上前一步,稳稳地接过了印绶,触手冰凉沉重。
几乎就在印绶易主的消息像瘟疫般传遍营地的刹那,外间压抑的骚动骤然变成了彻底的崩溃。不知是谁先发了一声喊,如同堤坝决口,混乱无可抑制地爆发开来。金属坠地的哐当声,士兵们惊恐的呼喊声,军官徒劳的呵斥声交织在一起。有人丢下武器,有人解开甲胄,更多的人像无头苍蝇般四散奔逃,只求远离这片即将成为是非之地的军营。曾经威震天下的中央禁军,在失去统帅印信的瞬间,土崩瓦解,化为乌有。
曹爽在许允、陈泰“陪同”下走出大帐,看到的便是这番景象。他手下仅剩的几名心腹僚属,如鲁芝、辛敞,牵着他的坐骑,脸上写满了悲愤与无力。而他的兄弟曹羲、曹训,则面如死灰,眼神躲闪,不敢与任何人对视。皇帝的车驾早已准备停当,小皇帝曹芳被宦官抱上金根车,稚嫩的脸上满是困惑与不安,他还不明白,为何盛大的谒陵会以这样仓皇的方式结束。
队伍在司马师率领的黑衣玄甲军的“护送”下,离开了高平陵。这支队伍显得异常古怪——前方是象征至高皇权的金根车与寥寥几辆属于曹爽兄弟的马车,后面跟随着沉默如山、军容严整的“护卫”。车轮碾过官道,发出单调的辘辘声,取代了以往威严的仪仗鼓乐。曹爽蜷缩在马车角落里,厚重的车帘隔绝了外界,但他能清晰地听到车外那属于司马氏军队的、整齐划一而冰冷的步伐声,每一步都踏在他的心上。他不敢掀开帘子,仿佛外面是噬人的深渊。
被分别看管在其他车驾中的桓范,此刻已不再咆哮。他花白的头发散乱,官袍被荆棘划破的口子像一道道失败的印记。他只是靠着车壁,双目紧闭,仿佛灵魂已然抽离,只剩下一具等待最终命运的躯壳。
队伍抵达洛水南岸时,日头已渐升高。浑浊的洛水奔流不息,浮桥在河面上微微晃动。而对岸的景象,让所有幸存下来的曹爽僚属心头一紧——司马懿身着紫色朝服,腰束素带(仍在表演着为张春华服丧的戏码),率领着黑压压一片文武百官,肃立在桥头。他们身后,精锐仪仗盔明甲亮,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目的光芒。场面庄重得近乎虚伪,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
皇帝车驾率先被引上浮桥。随后,曹爽等人被要求下车步行。
司马懿率百官躬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带着程式化的恭敬。礼毕,司马懿上前几步,目光扫过惊魂未定的曹芳车驾,最终落在形容狼狈的曹爽身上。他的声音沉痛而清晰,足以让两岸所有人都听得明白:
“陛下受惊,老臣等万死!”他先向御驾方向一揖,随即转向曹爽,语气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惋惜”,“曹昭伯,尔世受国恩,位极人臣,奈何背弃顾命,败乱国典,离间两宫?致使天下汹汹,社稷几危!老夫奉永宁宫太后明诏,不得已而为之,以安宗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