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梧桐巷,终于被腊梅的冷香浸透。清晨的风带着几分寒意掠过青石板路,巷尾那片腊梅园里,满树金黄的花朵迎着寒风绽放,花瓣上凝着薄薄的霜花,却丝毫不减那份清雅的香气。苏晚裹紧围巾往巷里走时,远远就看见忆槐亭的红灯笼下,张奶奶正领着几个孩子剪腊梅剪纸,红色的彩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不一会儿就剪出一朵朵歪歪扭扭却格外鲜活的腊梅。
“苏晚丫头来啦!快来看看孩子们剪的剪纸,比去年进步多了!”张奶奶举起一张孩子剪的腊梅,纸上的花瓣虽然不够规整,但枝桠间满是童真。苏晚刚要开口,就听见巷口传来汽车喇叭声,夏冉踩着雪靴跑过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粉色的单子:“苏晚姐!上海非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啦!说是提前来对接孙爷爷刺绣展览的事,还带了展区的设计模型!”
孙爷爷这会儿正坐在自家院子里,戴着老花镜整理老伴的刺绣手帕,听见消息立刻放下手帕迎了出来。只见两辆商务车停在巷口,几位穿着深色西装的工作人员从车上下来,手里提着几个大箱子。为首的是上海非遗博物馆的李馆长,他笑着走上前:“孙爷爷,苏晚女士,我们提前来看看梧桐巷的年味,顺便把展区模型带来,跟您再确认一下展品摆放的细节。”
工作人员打开箱子,拿出一个按比例缩小的展区模型——模型里不仅有展示“槐巷映洋房”“桂巷映洋房”的展柜,还有专门摆放孙爷爷老伴刺绣手帕的玻璃展台,展台旁边设有语音讲解器,模型的背景墙上印着梧桐巷的老照片和上海老洋房的图片,甚至连张奶奶准备的“四季巷景”剪纸都做成了迷你版,贴在模型的走廊两侧。
“孙爷爷,您看这个展柜的高度,方便游客欣赏您的刺绣吗?”李馆长指着模型里的展柜,“要是觉得不合适,我们还能调整。另外,我们还想在展区门口设一个‘刺绣体验角’,让游客试着绣简单的腊梅图案,您觉得怎么样?”
孙爷爷凑近模型,仔细看了看展柜的高度,又摸了摸迷你版的刺绣手帕,眼眶有些湿润:“合适!太合适了!没想到你们连我老伴当年绣的小手帕都考虑到了,这样一来,游客不仅能看我的刺绣,还能知道这门手艺的来历,知道梧桐巷和上海的缘分。”他转头对张奶奶说:“体验角好啊!你到时候教游客剪腊梅,我教他们绣腊梅,咱们老两口一起给梧桐巷长脸!”
张奶奶立刻点头:“没问题!我现在就多剪些腊梅剪纸的底稿,到时候带到上海,保证让游客都能学会剪简单的腊梅。”吴叔也凑过来看模型,笑着说:“到时候我把桂花酒和桂花糕装在礼盒里,放在体验角旁边,游客体验完刺绣和剪纸,还能尝尝梧桐巷的味道,多好!”
李馆长拿出一份详细的时间表,递给苏晚:“展览定在明年三月十五日开幕,我们计划三月初就把展品运到上海,提前布置展区。三月十日会有媒体预览会,想请孙爷爷和张奶奶现场展示刺绣和剪纸,跟媒体讲讲背后的故事。”苏晚接过时间表,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说:“我们肯定按时准备好,展品的包装和运输我们会负责,保证不会损坏。”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年味里又多了几分忙碌。孙爷爷把“槐巷映洋房”“桂巷映洋房”两幅刺绣小心翼翼地装进特制的锦盒里,锦盒里垫着柔软的丝绸,还放了防虫的香料。他又从旧木盒里拿出老伴的刺绣手帕,每一张都用宣纸包好,再放进另一个锦盒:“这些手帕跟着我几十年了,从来没离开过梧桐巷,这次去上海,可得好好保护。”
张奶奶则忙着剪“四季巷景”剪纸的最终版,她把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槐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腊梅剪得格外精致,每一张剪纸的边缘都剪得光滑细腻,还在剪纸的角落绣上小小的“梧桐巷”三个字。“这些剪纸要挂在上海非遗博物馆的展区里,可不能马虎,得让上海的游客看看咱们梧桐巷的手艺。”张奶奶把剪好的剪纸用红线串起来,挂在院子里的腊梅树上晾干,红色的剪纸配着金黄的腊梅,格外好看。
吴叔则开始准备展览期间要带去上海的桂花酒和桂花糕。他把新酿的桂花酒装在精致的瓷瓶里,瓶身上贴着张奶奶剪的腊梅图案,还在瓶底印上“孙爷爷刺绣展限定”的字样。桂花糕则用礼盒包装,礼盒里垫着油纸,每个礼盒里装六块桂花糕,上面印着“梧桐巷”的logo。“展览要办一个月,我准备带两百瓶桂花酒和三百份桂花糕,保证每个来参观的游客都能尝到。”吴叔一边打包,一边跟夏冉说,“到时候你帮我看着摊位,我还想多跟上海的游客聊聊,问问他们喜欢什么口味的点心,下次好改进。”
夏冉笑着点头:“没问题!我还准备了梧桐巷的手绘地图,到时候发给游客,跟他们介绍咱们巷里的景点和双城游的项目,争取让更多人来梧桐巷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