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在记忆馆门前的青石板上洒下斑驳光影。苏晚和林晓拎着装满非遗教学材料的帆布包,刚踏上前往温州大学的公交,就收到了夏冉发来的消息——四川剪纸老艺人已经带着教学底稿,提前到了学校的非遗教室,正和学生们调试投影设备。
“看来今天的课,要比预期更热闹。”林晓笑着晃了晃手机,屏幕上是学生们发来的非遗教室照片:墙上贴满了张奶奶的剪纸窗花和刘阿姨的秦绣纹样,讲台上摆着吴叔特意准备的迷你月饼模具,角落的展示架上还陈列着西安带回的皮影坯子,“这些学生比咱们还上心,提前三天就开始布置教室了。”
公交刚停稳,两人就看到校门口站着几个举着“欢迎非遗导师”牌子的学生。领头的男生是温州大学“非遗数字传承”选修课的班长陈阳,他接过帆布包,语气格外激动:“苏晚老师、林晓老师,我们昨晚把元宇宙馆的校园版场景又优化了一遍,学生们可以在虚拟教室跟着老艺人学剪纸,还能把自己的作品生成数字徽章。”
走进非遗教室时,四川老艺人正坐在课桌旁,手里拿着一张刚剪好的蜀绣锦鲤,周围围满了好奇的学生。看到苏晚和林晓进来,老艺人立刻起身迎上来:“苏丫头,你看我这锦鲤的线条,是不是比昨天更流畅了?刚才有个学生说,想把这纹样做成校园文创书签,我觉得是个好主意。”
“不仅是书签,咱们还能把剪纸纹样印在笔记本、帆布包上。”苏晚指着墙上的投影屏幕,“林晓已经把您的剪纸教学过程录制成了短视频,等会儿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可以一边看视频,一边跟着您实操,有不懂的地方,还能在元宇宙虚拟教室举手提问。”
上课铃声刚响,40人的非遗教室就坐满了学生,还有不少没选上选修课的学生站在教室后排,手里拿着笔记本和彩纸,生怕错过教学细节。陈阳先走上讲台,播放了一段提前制作的“非遗手艺人联盟”宣传视频——视频里,孙爷爷在刺绣工坊里穿针引线,吴叔在点心铺里揉着面团,刘阿姨在西安的绣房里绣着秦绣,洞头的陈师傅则在海边挑选贝雕原料,最后画面定格在“非遗传承,数字赋能”八个字上。
“这些手艺人,都是咱们联盟的核心成员。”苏晚走上讲台,举起手里的皮影书签,“今天这节课,咱们不仅要学习蜀绣剪纸技艺,还要讨论怎么用数字技术把非遗‘装’进校园——比如把老艺人的教学过程做成线上课程,把非遗纹样融入校园文创,甚至在元宇宙里建一个‘校园非遗博物馆’,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喜欢非遗。”
话音刚落,四川老艺人就拿起剪刀和彩纸,走上讲台:“咱们先从基础的蜀绣生肖剪法学起。剪生肖要注意‘先内后外、先细后粗’,比如剪兔子的眼睛,要用小剪刀慢慢修,不能急;剪兔子的耳朵,要把彩纸折成双层,这样剪出来的两只耳朵才对称。”
学生们跟着老艺人的步骤,手里的剪刀慢慢动了起来。有个女生剪到兔子的胡须时,不小心把线条剪断了,急得眼圈都红了。老艺人走过去,拿起她的彩纸,笑着说:“别急,咱们用细纸条补一下,再在旁边剪几朵小花,反而更别致。”说着,老艺人拿起剪刀,几分钟就把断了的胡须改成了一朵小小的蜀绣桂花,原本“失败”的作品瞬间有了新的亮点。
“原来非遗手艺,也能灵活变通。”女生看着修改后的剪纸,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以后要多尝试,把校园里的香樟树、图书馆都剪进剪纸里。”
与此同时,林晓在教室后排打开了元宇宙校园版场景。学生们只要扫描桌上的二维码,就能进入虚拟教室——虚拟场景里,不仅有和现实教室一模一样的桌椅和展示架,还有一个“非遗材料库”,学生可以随时调取不同颜色的彩纸、剪刀和底稿,甚至能让虚拟的老艺人“手把手”指导自己剪纸。
“我在虚拟场景里剪了一只抱着书本的蜀绣猫咪!”一个男生举起手机,屏幕上是他刚生成的数字作品,“这只猫咪的围巾上,我还加了咱们学校的校徽纹样,等会儿要发给我爸妈看看。”
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非遗文创的想法。有学生提议,把吴叔的月饼模具纹样改成校园建筑造型,中秋时推出“校园非遗月饼”;还有学生想把皮影纹样做成话剧社的演出道具,让非遗走进校园剧场;陈阳则提出,要在元宇宙校园馆里加一个“非遗手作市集”,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非遗作品,互相交换或售卖。
“这些想法都特别好!”苏晚把学生们的建议一一记在笔记本上,“咱们可以成立一个‘校园非遗文创小组’,联盟的手艺人会提供技术支持——吴叔可以教大家做月饼模具,张奶奶可以指导大家剪校园主题剪纸,林晓还能帮大家把作品做成数字藏品。”
下午的课程里,学生们分成了五个小组,开始实操设计校园非遗文创。第一组围着四川老艺人,设计蜀绣剪纸风格的校园书签;第二组拿着吴叔的迷你模具,尝试雕刻校园图书馆的纹样;第三组则在林晓的指导下,在元宇宙场景里搭建“校园非遗博物馆”的雏形;第四组和第五组,分别讨论着非遗帆布包和话剧道具的设计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