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票上的跨国账 —— 天启二年春】
张家口的风裹着沙砾,打在 “晋源银号” 的招牌上噼啪响。王继祖扒着柜台缝往外看,三个蒙古商客正蹲在墙角吵架,手里的银锭被攥得发亮 —— 后金刚下了新规矩,过关银子得按 “十抽三” 缴税,商客们宁愿把银子埋在沙里,也不愿白白被刮走。
“东家,再这么下去,咱的茶砖都要堆成山了。” 赵二把算盘打得噼啪响,账本上的赤字红得刺眼,“俄国人要卢布,后金认银锭,商客们换钱换得头都大了。”
王继祖摸着下巴上的胡茬,突然抓起块茶砖往柜台上拍:“咱开‘茶砖汇兑’!用茶砖当本钱,换这玩意儿。” 他从怀里掏出张麻纸,上面用炭笔画着票样,正中央是双驼负茶纹,“就叫‘汇茶票’。”
一、盐晶写的兑换点
辰时的日头刚照进银号,王继祖就带着伙计们忙开了。“汇茶票” 用桑皮纸印刷,正面印着 “壹块兑十两” 的字样,双驼纹的驼铃里藏着极小的 “晋” 字 —— 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最妙的是背面,用月光市集的法子,涂了层盐晶混松烟的墨,看着干干净净,用火烤一烤,兑换点的地名就显出来了,像 “恰克图分号”“归化城栈房”,个个清晰。
“这票能换啥?” 第一个来尝鲜的是蒙古商客巴图,他抱着块茶砖,砖面还沾着草原的泥土。王继祖把票在火盆上虚晃一下,背面立马显出 “可兑俄商卢布” 的字样:“你去恰克图换皮毛,不用带银子,揣着这票就行。”
巴图还是不放心,用弯刀尖挑着票边看:“要是假的咋办?” 赵二递过块磁石,往票上一贴,双驼纹的眼睛突然发亮 —— 那是掺了磁粉的颜料,范氏仿不来。
三天下来,银号里的茶砖少了一半,汇茶票却发出去两百多张。王继祖夜里对着地图琢磨,手指在 “后金地界” 上敲得咚咚响:“得再加个保险。”
二、一砖藏的两国票
巳时的阳光斜斜照在账房,王继祖铺开新画的票样。这张 “一砖双票” 比之前的大了一圈,正面印着俄国卢布的符号,旁边画着三棵冷杉 —— 代表能在西伯利亚林场使用;背面却刻着后金银锭的图案,角落藏着个极小的 “晋” 字盐晶印。
“妙就妙在汇率上。” 他用毛笔蘸着朱砂,在票边点了三个小红点,“这三个点,对应九边图上的关口,每个点代表一分利差。” 比如在沈阳兑银锭,一个点加一成;到伊尔库茨克换卢布,三个点能多换半两。
赵二突然指着窗外:“东家你看!” 三个穿后金服饰的人在银号门口转悠,手里拿着张汇茶票,正对着太阳照来照去。王继祖认得其中一个,是皇太极的户部文书,去年来收过 “茶砖税”。
“他们也想掺和?” 赵二攥紧了算盘。王继祖却笑了,往新票的夹层里塞了张盐晶纸:“让他们拿去看,这密码没咱的九边图,累死也解不开。”
三、账本泄的抢票计
未时的茶喝着发苦,王继祖捏着张刚截获的纸条,是从后金文书的靴子里搜出来的。上面用女真文写着:“收集汇茶票百张,解盛京破译朱砂点。” 旁边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双驼纹,显然是照着票上描的。
“他们想断咱的财源。” 赵二把纸条往火盆里扔,火苗 “腾” 地窜起来,纸灰里飘出几粒盐晶 —— 是票上的防伪粉。王继祖突然想起第 106 章后金汗的茶砖印,范氏肯定在背后支招,不然他们哪懂这么多门道。
正说着,巴图掀帘进来,手里举着张撕烂的票:“范氏在城外设了假银号,说能兑双倍银子,好多人都上当了!” 他的羊皮袄上沾着泥,显然是跟人打了架,“他们的票一烤就焦,根本显不出字!”
王继祖让伙计取来十张新票,每张都在背面盖了个关公像小印:“从今天起,没这印的都是假的。” 关公像的胡子里藏着根极细的银线,对着光看才能发现 —— 这是学的羊皮囊的夹层法。
四、铃声报的截票警
申时的风突然紧了,银号门口的铜铃 “叮铃” 乱响 —— 这是有急事的暗号。跑堂的小伙计连滚带爬进来:“东家,后金的骑兵把西城门堵了,专查带汇茶票的人!”
王继祖抓起张双票往怀里塞,赵二已经把账本锁进了盐晶匣:“咱的人都在城外等着,用‘三长两短’的铃语报信。” 长铃代表遇袭,短铃代表安全,这是第 7 章驼队传下来的规矩。
他们刚从后门绕到马厩,就听见街上传来马蹄声。后金骑兵的吆喝声里,夹杂着范氏商号的伙计在喊:“交出票子,给你们真金白银!” 王继祖突然拍巴图的肩膀:“你带十张票从东门走,用俄文暗号。”
巴图吹了声口哨,他的驯鹿突然竖起耳朵。这是蒙古人的暗号,汇茶票上的冷杉图案,每多一棵就代表一种危险。王继祖看着驯鹿驮着茶砖消失在巷口,突然觉得这票比银子还管用 —— 它能跟着商客翻山越岭,还能藏着只有晋商才懂的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