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的盛夏,烈日如火,炙烤着中原焦渴的土地。然而,比这天气更灼人的,是来自北方紫禁城的雷霆之怒。
数骑背插赤色令旗、代表着最高级别紧急军情的塘马,携带着并非针对虏寇、而是针对“忠勇”振明军的圣旨,一路冲破热浪,直抵开封府,再由开封府的缇骑星夜兼程,送到了睢州前线,林慕义所在的张湾寨。
宣旨的是一位面白无须、眼神阴鸷的司礼监随堂太监,身后跟着一队面无表情的锦衣卫力士。圣旨并未如往常般在香案前宣读,而是直接送到了林慕义的中军帐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尔署都督佥事、天津等处海防练兵副总兵林慕义,受命剿寇,本当恪尽职守,然尔擅离汛地,私据州县,广蓄流亡,形同割据!杨嗣昌等屡奏尔跋扈之状,朕初未深信,今观其行,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着即革去署都督佥事职衔,褫夺‘忠勇’赐号,贬为参将,仍领振明军,即刻率部退出所据州县,北返怀庆待参!若再敢迁延抗命,视同谋逆,国法不容!钦此——”
冰冷的词句,如同重锤,狠狠砸在帐内每一个人的心头。革职、夺号、贬官、勒令北返!这几乎是将林慕义和振明军过去所有的功劳与心血,一巴掌全数打落尘埃!尤其是“形同割据”、“视同谋逆”八字,更是杀机凛然!
宣旨太监念完,将圣旨往前一递,皮笑肉不笑地道:“林参将,接旨吧?”
帐内一片死寂。李贵双目赤红,拳头攥得咯咯作响,几乎要冲上去;王五脸色煞白,冷汗涔涔而下;其他将领也都面无人色,惶然无措。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慕义身上。
林慕义缓缓抬起头,脸上看不出丝毫愤怒或惊恐,只有一种极致的平静,平静得令人心寒。他没有立刻去接那卷代表着皇权和无上威严的黄绫圣旨,而是目光沉静地看向那太监,声音平稳无波:
“公公,圣旨所言,臣已明了。然,如今罗汝才数万贼众盘踞睢、杞,虎视开封,臣部若此刻北返,则新复之张湾、李庄等寨,顷刻便复落贼手,数月剿抚之功,毁于一旦!更恐贼势复炽,威胁开封乃至漕运!臣,非为自身计,实为大局虑!恳请公公回转天听,容臣暂留此地,剿平此股顽寇,再行北返待参,届时要杀要剐,臣绝无怨言!”
他没有抗旨,而是“恳请”!以剿寇大局为重,以开封安危、漕运命脉为理由,请求暂缓执行!这是赤裸裸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将难题重新抛给了皇帝和朝堂!
那太监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尖声道:“林慕义!你好大的胆子!皇爷的旨意,你也敢讨价还价?!莫非真要试试这谋逆的罪名不成?!”
随着他的话音,帐外的锦衣卫力士手按刀柄,向前逼近一步,杀气弥漫。
“锵!”李贵再也忍不住,猛地拔出半截腰刀,怒吼道:“谁敢动教官!”
帐内振明军将领也纷纷怒目而视,手按兵器,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李贵!退下!”林慕义厉声喝道,目光如电扫过李贵。李贵不甘地闷哼一声,缓缓收刀入鞘,但眼神依旧凶狠地瞪着那太监和锦衣卫。
林慕义这才转向那太监,微微躬身,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公公息怒。非是臣敢抗旨,实是军情如火,不得不权宜行事。若因臣一部北返而导致开封有失,这个责任,恐怕无人承担得起。臣一片赤诚,天日可鉴!若陛下与朝堂诸公认定臣此举有罪,待臣剿灭罗汝才,稳定豫东之后,甘愿缚手京师,领受任何处置!”
他再次将“开封安危”这个巨大的帽子抬了出来。如今开封城内权贵云集,漕运关乎京师命脉,一旦有失,谁都担待不起。林慕义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行此险招。
那太监脸色变幻不定,他虽是奉旨而来,但也知道其中利害。若真逼反了林慕义,或者导致开封失陷,他回去也无法交代。他死死盯着林慕义,仿佛要将他看穿,良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好!好一个忠臣!咱家会将林参将这番话,原原本本,奏报皇爷!望你好自为之!”
说罢,他竟不再逼迫林慕义接旨,冷哼一声,拂袖转身,带着锦衣卫力士悻悻而去。那卷代表着革职夺号的圣旨,被他直接带走,意味着此事尚未了结,悬而未决。
看着宣旨队伍离去的背影,帐内众人这才松了口气,却发现后背都已被冷汗湿透。
“教官!这……这就算抗旨了啊!”王五声音发颤。
林慕义转过身,目光扫过众将惊魂未定的脸,缓缓道:“我们没有抗旨,我们是在‘权宜行事’。若接了那旨,即刻北返,才是真正的陷君父于不义,置开封百姓于水火!”
他走到帐壁前,看着地图上标注的罗汝才各部势力,语气斩钉截铁:“现在,我们没有了退路!唯有尽快打垮罗汝才,用实实在在的战功,来证明我们留在这里的必要性!唯有让陛下和朝堂看到,离开了我们,中原寇患便无法平息!我们才能有一线生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