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城的城门缓缓开启,刘仁赡身着素袍,手持印信,率领残余将领出城投降的消息,如一阵寒风席卷金陵。李璟在皇宫内来回踱步,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扶手,直到掌心沁出冷汗。他知道,寿州一破,江北防线彻底崩塌,后周大军兵锋已直指金陵,南唐的末日似乎近在眼前。
而此时的寿州城外,后周军营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柴荣接到李重进的捷报后,当即决定御驾亲赴寿州,一方面犒劳将士,另一方面彻底收服江北民心。銮驾一路向南,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纷纷献上茶水、粮食,称赞“柴天子为民除害”。
抵达寿州城外后,柴荣并未急于入城,而是在军营中召见了刘仁赡。这位南唐名将虽已投降,却神色坚毅,不肯低头。“刘将军,你坚守寿州数月,忠勇可嘉。”柴荣看着他,语气平和,“但南唐气数已尽,李璟昏聩,引契丹入境,置百姓于水火之中。你若真心为百姓着想,便应归顺后周,共建太平盛世。”
刘仁赡抬头直视柴荣,沉声道:“陛下乃一代明主,后周强盛,天下有目共睹。但我身为南唐将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今城破投降,已是不忠,岂能再为后周效力?愿求一死,以全名节。”
“死易,活难,救民更难。”柴荣站起身,走到刘仁赡面前,“你若一死了之,固然保全了名节,可寿州百姓怎么办?江北百姓怎么办?他们还将遭受战乱之苦。朕给你一个选择:留在寿州,担任防御使,继续镇守这座城池,推行后周新政,让百姓安居乐业。你既不用背负‘背叛’之名,又能拯救一方百姓,何乐而不为?”
刘仁赡闻言,陷入了两难。他深知柴荣所言极是,南唐早已腐朽不堪,百姓苦不堪言,而柴荣的新政确实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可他心中的忠君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释怀。
“陛下容我三思。”刘仁赡躬身说道。
柴荣点头应允:“朕给你三天时间考虑。这三天,你可在城中走动,看看百姓的生活,听听他们的心声,再做决定。”
随后,柴荣进入寿州城,废除了南唐的苛捐杂税,开放粮仓,发放粮食与农具,同时下令修复战乱中被毁的房屋与商铺。百姓们看到后周军队秋毫无犯,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纷纷奔走相告,对柴荣愈发拥戴。
刘仁赡在城中走动,看到百姓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孩子们在街头嬉戏,商贩们重新开张营业,心中深受触动。他看到一位老者牵着孙子,对孙子说:“以前南唐官府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如今柴天子来了,我们终于有好日子过了。”
这些话如重锤般敲在刘仁赡心上。他意识到,所谓的“忠君”,不应是愚忠,而应是为百姓谋福祉。若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即便背上“不忠”的骂名,也值得。
然而,就在刘仁赡即将做出决定之际,他的儿子刘崇谏却突然从金陵赶来。刘崇谏带来了李璟的密信,信中斥责刘仁赡投降叛国,令他即刻刺杀柴荣,夺回寿州,否则将诛灭其全家。
“父亲,陛下已有密令,若您不照做,我们全家都将性命不保!”刘崇谏哭着说道,“您不能只顾自己的名节,不顾家人的安危啊!”
刘仁赡看着儿子,心中痛苦万分。一边是百姓的福祉与柴荣的信任,一边是家人的安危与南唐的命令,他陷入了更深的两难境地。刺杀柴荣,固然能保全家人,却会让寿州百姓再次陷入战乱;拒绝刺杀,家人将性命不保,自己也将背上“叛国”的千古骂名。
与此同时,柴荣通过情报部门得知了刘崇谏来寿州的消息,也知晓了李璟的密令。他对李重进说道:“李璟真是丧心病狂,为了夺回寿州,竟不惜用家人要挟刘仁赡。朕料定刘仁赡不会屈服,但也不能让他陷入绝境。”
柴荣当即下令:派人暗中保护刘仁赡的家人,若金陵方面有异动,即刻出手相救;同时,公开表彰刘仁赡的忠勇,宣布只要他归顺后周,将奏请朝廷,赦免其全家,永不追究其“投降”之罪。
消息传到刘仁赡耳中,他心中百感交集。柴荣的大度与诚意,让他彻底放下了心中的顾虑。他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位真正的明主,若能辅佐柴荣,定能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
然而,就在刘仁赡准备向柴荣表明归顺之意时,却发现刘崇谏不见了踪影。经过打听得知,刘崇谏不愿父亲归顺后周,竟偷偷联络了城中的南唐残余势力,企图在夜间发动兵变,劫持刘仁赡,夺回寿州城门,迎接南唐援军。
“这个逆子!”刘仁赡气得浑身发抖。他深知,一旦兵变发生,寿州城将再次陷入战火,百姓们刚刚得到的安宁也将化为泡影。
那么,刘崇谏联络的南唐残余势力有多少兵力?他们的兵变计划能否成功?刘仁赡会如何阻止儿子的愚蠢行为?柴荣是否早已察觉这场即将到来的兵变,做好了应对准备?一场围绕寿州控制权的内部危机,已悄然降临。
喜欢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