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高悬,太原城外的后周放粮点早已排起长龙。十万石粮食从汴梁陆续运抵,麻袋堆叠如山,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柴荣一身便服,混在士兵之中,静静看着领粮的百姓——老人们佝偻着身子,孩童们攥着空碗满眼期待,不少人脸上还带着饥馑的蜡黄,领到粮食时,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老人家,慢点,这是您的两斗米,够一家三口吃半个月了。”负责发粮的士兵声音温和,将沉甸甸的麻袋递到一位老者手中。
老者接过粮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朝着后周大营的方向连连磕头:“柴天子圣明!柴天子救苦救难啊!”周围的百姓见状,也纷纷效仿,哭声与感恩声交织在一起,传到太原城头。
城楼上的北汉守军低头望着这一幕,神色复杂。他们中不少人家就在城外,家中亲人也在领粮的队伍里,想到自己坚守孤城,忍饥挨饿,而家人却靠“敌国”的粮食活命,心中的防线渐渐松动。一名年轻士兵喃喃自语:“我们到底是在守什么?守着刘钧那个昏君,还是守着这迟早要破的城墙?”
身旁的老兵重重叹了口气,没有说话,只是握紧了手中的长枪,眼神却已没了往日的坚定。
柴荣看着城下的景象,对身旁的赵匡胤道:“你看,百姓要的从来不是什么家国大义,只是一口饱饭,一个安稳日子。刘钧苛政虐民,早已失了民心,这太原城,其实早就破了。”
赵匡胤深有感触地点头:“陛下所言极是。昨日已有三名北汉士兵偷偷出城投降,说城中粮草只够支撑十日,不少将领都在暗中盘算退路。”
“那就再加一把火。”柴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传朕旨意,今日放粮结束后,让士兵们将《大周新政图解》分发给百姓,告诉他们,只要太原城破,不仅免除三年赋税,朕还会发放种子和农具,让大家开垦荒地,重建家园。另外,派使者带着朕的亲笔信,进城面见刘钧,劝他认清形势,早日投降。”
使者捧着柴荣的亲笔信,来到太原城下。城楼上的守军看到后周使者,犹豫片刻,还是禀报了刘钧。
刘钧在皇宫中接到消息,脸色铁青。他看着柴荣的亲笔信,上面字字句句都戳中他的痛处:“朕知北汉百姓疾苦,不忍刀兵相见。若你开城投降,朕保你性命,封万户侯;若负隅顽抗,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欺人太甚!”刘钧将信狠狠摔在地上,怒吼道,“柴荣小儿,也敢妄言劝降!传旨下去,将使者乱棍打出,再敢有劝降者,格杀勿论!”
使者被乱棍打出城外,消息传回后周大营,赵匡胤怒道:“刘钧不知好歹,陛下,不如我们即刻攻城,早日拿下太原!”
柴荣摆了摆手:“不急。刘钧越是顽抗,百姓越是不满,我们只需静待时机。”他转头对身旁的谋士道,“你再写一篇檄文,痛陈刘钧十大罪状,派人用弓箭射入城中,让全城百姓都知道刘钧的昏庸残暴。”
檄文很快写就,上面列举了刘钧横征暴敛、滥杀无辜、依附契丹、割地求荣等十大罪状,言辞犀利,句句属实。后周士兵将檄文绑在箭矢上,纷纷射向太原城。
檄文落在城中各处,百姓们争相传阅。有人想起自己被苛捐杂税逼得家破人亡,有人想起亲人被刘钧的亲信无故杀害,群情激愤。“杀了刘钧,开门投降!”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很快便有人响应,城中的不满情绪如同火山般爆发。
刘钧得知后,又惊又怒,下令大肆搜捕传播檄文者,一时间,太原城内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城楼上,刘继业看着城中混乱的景象,心中焦急万分。他找到刘钧,劝道:“陛下,如今民心涣散,守军士气低落,太原已难坚守。不如暂且投降,保全百姓性命,日后再图复国。”
“你也敢劝朕投降?”刘钧双目赤红,指着刘继业怒吼道,“朕是北汉天子,岂能向柴荣小儿低头!你若再敢多言,朕定斩不饶!”
刘继业无奈,只能退出皇宫。他知道,刘钧已是穷途末路,疯狂至极,再跟着他,只会玉石俱焚。可他身为北汉将领,又怎能背弃主公?心中的纠结与痛苦,让他彻夜难眠。
次日,柴荣继续在城外放粮。这一次,领粮的百姓更多了,甚至有不少北汉守军的家属,隔着城门喊话,让城上的亲人开门投降。城上的守军看着城下的亲人,听着他们的哭诉与劝说,再也无法坚守,纷纷放下手中的武器,有的甚至直接从城墙上跳下来,投奔后周。
“将军,不好了!东门有五十多名士兵放下武器,投降后周了!”一名亲兵急匆匆地向刘继业禀报。
刘继业脸色一变,连忙赶到东门。只见城墙上的守军寥寥无几,城下的后周军队正热情地迎接投降的士兵,给他们发放粮食和衣物。
“都给我坚守岗位!谁再敢投降,军法处置!”刘继业怒吼道,试图稳定军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