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校园被一层淡淡的桂花香笼罩,教学楼前的公告栏里,一张“校园科技节”的海报格外醒目。海报上,“小小天文社”的名字被重点标注——学校特意邀请他们在科技节上举办一场星空主题分享会,不仅要分享《星空下的桐安花》的创作故事,还要现场演示一个简易天文实验,让更多同学感受天文的魅力。
“这可是我们天文社第一次在全校同学面前展示,一定要做到最好!”小桐晚拿着科技节的邀请函,在天文社活动课上激动地说。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满是兴奋,可当听到“要做天文实验”时,气氛瞬间安静了下来。
“天文实验会不会很难呀?我们从来没做过。”李雨桐有些担忧地说,她擅长画画和讲故事,对实验类的事情向来有些胆怯。
陈萌萌也点点头:“我连实验器材都不认识,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小桐晚心里也有些没底,但还是鼓起勇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查资料、找方法,一定能找到适合我们的实验!”
放学后,小桐晚和核心成员们一起留在教室,翻看着陆屿推荐的天文科普书,在网上搜索“儿童简易天文实验”。“这个‘模拟银河形成’的实验看起来不错!”张浩指着手机屏幕说,“材料很常见,只需要透明容器、清水、荧光液和搅拌棒,操作也不复杂,还能直观地展示银河的形状。”
大家围过来看了实验视频,透明容器里的荧光液体在清水的带动下,形成了清晰的条状纹路,像极了夜空中的银河,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就选这个实验!”小桐晚拍板决定,“我们分工合作,我负责查实验原理和步骤,张浩你负责准备实验器材,李雨桐和陈萌萌负责制作实验说明海报,王浩然你帮忙测试实验效果。”
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紧张地筹备着。小桐晚从陆屿那里借来相关书籍,仔细研究实验原理:“这个实验是利用荧光液和清水的密度差异,模拟宇宙中恒星和气体的分布,搅拌后形成的条状纹路,就是银河的缩影。”她把原理简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在实验说明上,方便分享时讲解。
张浩则四处寻找实验器材,透明容器找了好几个才找到大小合适的,荧光液特意选了安全无毒的蓝色和白色,还准备了LED小灯,放在容器底部,让银河的效果更明显。王浩然主动承担了实验测试的任务,可第一次尝试就遇到了问题——荧光液和清水的比例不对,搅拌后形成的纹路模糊不清,根本看不出银河的样子。
“怎么会这样?”王浩然看着容器里浑浊的液体,有些泄气,“我明明是按照视频里的比例加的呀。”
小桐晚也有些着急,离科技节只有三天了,实验还没成功。“要不我们换个简单的实验吧,比如‘模拟日食’,只需要手电筒、乒乓球和地球仪就行。”李雨桐提议道。
小桐晚犹豫了,她心里很喜欢“模拟银河形成”这个实验,觉得它既美观又有科普意义。“再试试吧,”她坚定地说,“我们再调整一下比例,说不定就能成功了。”
陆屿得知孩子们的困境后,特意赶来学校帮忙。他仔细看了孩子们的实验过程,指出了问题所在:“荧光液加太多了,而且搅拌的力度太大,破坏了条状纹路的形成。你们可以减少荧光液的用量,搅拌时轻轻转动搅拌棒,让液体自然扩散。”
孩子们按照陆屿的建议重新尝试,这一次,他们减少了一半的荧光液,轻轻搅拌后,透明容器里的蓝色荧光液体慢慢扩散,形成了清晰的条状纹路,在LED灯的照射下,像极了璀璨的银河。“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
可高兴没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实验效果只能维持几分钟,纹路就会慢慢散开,无法长时间展示。“科技节上,我们需要给不同班级的同学演示,几分钟的效果根本不够。”张浩皱着眉头说。
大家又陷入了沉思,反复测试了好几次,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陈萌萌看着大家沮丧的样子,小声说:“要不我们在容器外面贴一层银河贴纸?虽然是假的,但看起来也很逼真。”
小桐晚摇摇头:“不行,我们要做真实的实验,给同学们展示真正的科学原理,不能弄虚作假。”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苏晚带来了一个好主意:“我们可以准备两个容器,一个用来演示实验过程,另一个提前做好,保持静止状态,这样就能长时间展示效果了。而且,你们还可以讲解为什么静止的容器能保持纹路,搅拌后的容器纹路会散开,这也是一个科普知识点。”
孩子们眼前一亮,立刻按照苏晚的建议准备。他们准备了两个一模一样的透明容器,一个用来现场演示搅拌过程,另一个提前做好,放在特制的底座上,保持静止,银河的纹路果然能维持很长时间。张浩还特意用相机拍下了实验的全过程,制作成短视频,在展示时播放,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验步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