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相当有名的名词,叫做【关白】。
所谓关白,是指御史在弹劾官员前先将欲弹劾的官员及具体情形向御史台长官汇报,待其许可后再行弹劾。
这就是所谓的关白制度。
在有关白制度的时候,御史中丞可以把控御史台,因为御史要弹劾官员的时候,他需要向御史中丞汇报,这就让御史中丞可以把握手下所有御史的动向,所有的御史都得听他的命令,要不然你就算是想弹劾官员,没有御史中丞的允许,便无法弹劾了。
而宋代以来,关白制度早就已经绝迹,因为这不利于皇权,想一想,御史中丞可以控制御史台,那么皇帝便只能听到御史中丞愿意让皇帝听到的信息,这对于广开言路是有害的。
而这也就导致,宋代的御史中丞并没有掌控整个御史台的能力,御史想要弹劾谁便弹劾谁,独立性非常高,也导致御史台的御史们对御史中丞也只有明面上的尊重。
毕竟你就算是上官,但一个管不了自己的上官,你会发自内心的畏惧么?阑
当然不会。
所以章衡也并不在这里做更多的努力,而且也不能做更多的努力,因为这是帝皇的红线。
——你要掌握朕的耳目,你这是要谋反?
而且,赵祯也很明确的说了,就章衡的御史中丞只是一个过度的差遣,无须太多折腾。
章衡也不想折腾。
以赵祯的尿性,章衡若是真折腾起来了,到时候他又要叫停了,说不好得耽误自己的前程,那又是何必。
所以章衡只是与他们见见面,相互认识一下,便就此作罢了。阑
然而,章衡想着悠哉过一段日子,但他不想干事,事却找上门来。
二月,张尧左下台,叶清臣走马上任三司使,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上来便请求官考课。
叶清臣上书朝廷,认为三司是全国最重要的财政机关,负责国家经费及其它一切开支,但三司的经费来源必须依靠全国十七路共同供给,这就需要有干练的官员具体办理。
由于近年来各路上供朝廷的钱财、粮食等物亏欠太多,倘若不及时改革这一弊端,国家财政损失将越来越大。
因而叶清臣建议选拔一些有才能的官员担任各路转运使、副使,办理上供朝廷的钱财,并将他们的政绩分成六等,按照五条原则考核这些官员。
即户口的增减,田地荒芜程度和垦辟情况,茶盐酒税是否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上供、和粜、和买是否与历年数目一致,呈报朝廷的文件必须齐备等等。
如果转运使、副使在任期间,户口增加,垦田面积增加、茶盐等税收不减、文件齐备,则为政绩的上上等,五条原则达到三条以上为中上,等等。阑
朝廷根据考核结果决定这些官员的升迁或降黜,审官院具体执行。
这看着好像与御史台没有什么关系,但实则关系很大。
虽然此事是由审官院实际执行,但转运使隶属于监司,监司是御史台下属机构,审官院要对御史台下属进行考课,御史台哪里有脱身事外的道理,当然须得一起协助才行。
另外,考课之事,还与章衡有密切的关系。
去岁各路因为各种原因,上缴税赋锐减,导致今年各种支出矛盾频发。
张尧左正月安排各司支出时候,进行大量的削减,导致百司不满,赵祯为了平息众怒,将张尧左拿下,让叶清臣上去。
叶清臣知道这是个非常敏感的时候,他得找事情引开大家的注意力,便建议考课转运使。阑
而这个灵感便是来自章衡这里。
去岁各路税赋俱都锐减,唯有广南东路突飞勐进,叶清臣研究了几天几夜,发现原因还是因为转运使对于各路的重要性,因此,他立即上书建议推行考课法,给各路选拔出来合格的转运使,以增加赋税。
叶清臣甚至对外宣称:若是每个路都有章衡这样的一个转运使,那么大宋朝的赋税达到万万贯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考课法是为了选拔出来接近章衡的转运使,此法须得坚决推行!
另外,臣建议,可以让御史中丞章衡来主持此事,毕竟他是最出色的转运使,只有他才知道什么样的转运使,才能够让各路发展得更好!
章衡:“……”
章衡听说了此事之后,顿时有些无语,这关我什么事,叶清臣这话是将我推到风口浪尖啊,这不天下转运使俱都要怨我多事了,可这特么的关我屁事儿啊!阑
章衡觉得此事与自己无关,但在其他人,尤其是各转运使眼中看来,却是章衡此人过于出风头,以至于连累到自己了。
尤其是赵祯准许叶清臣之请,然后命审官院具体执行,但主持之人却非审官院主官张奎,而是让章衡来主持。
章衡对此不理解,但赵祯却是说道,审官院权责太轻矣,需以卿之权重之。
这话章衡却是听明白了,审官院只负责中低级京朝官的铨选,而转运使都是高级官员,让审官院去主持此事,是压不住各路转运使的,还得他这个御史中丞来压着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