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朕知道你们心中或许有疑虑,且让你们看看正统朝未来的景象。” 说罢,朱棣双手一挥,只见大殿之中光芒一闪,一幅奇异的画面出现在众人眼前。
画面中,是正统朝未来的种种景象,朱祁镇的决策失误导致土木堡之变,大明陷入危机;而朱祁钰和于谦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水火之中,让大明得以延续。众人看后,皆惊叹不已。
朱棣看着众人的反应,缓缓说道:“你们如今可明白,为何先帝如此重用于谦,又立朱祁钰为皇帝。这两位,可是为大明续命 200 年的功臣啊!”
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走进大殿,跪地奏道:“陛下,不良人军队传来捷报,已成功消灭瓦剌,并将瓦剌首领也先与朱祁镇带至殿外。”
朱棣神色一振,大声说道:“带他们进来!”
片刻后,也先和朱祁镇被押进了朝堂。也先被五花大绑,狼狈不堪,他抬头看到坐在龙椅上的朱棣,顿时吓得脸色惨白,双腿一软,直接瘫倒在地。他深知眼前这位皇帝的威名,当年朱棣五征漠北,把兀良哈打得节节败退,其勇猛与霸气令草原各部闻风丧胆。此刻见到朱棣,也先仿佛看到了死神,全身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
朱棣冷冷地看着也先,大声喝道:“也先,还认得朕吗?我们大明几代帝王励精图治,打出了大明的风华,岂会向你们这些蛮夷畜生低头!”
也先颤抖着身子,声音带着哭腔说道:“陛下…… 饶命……”
朱棣不屑地冷笑一声:“哼,饶命?你犯我大明边境,虏我皇帝,罪恶滔天,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随后,朱棣对着一旁的侍卫下令:“将也先押往菜市场口斩首示众,以鼓舞我大明百姓与将士们的士气!”
侍卫得令,立刻将也先拖出了朝堂。
接着,朱棣的目光落在了朱祁镇身上。朱祁镇此刻低着头,不敢直视朱棣的眼睛,脸上满是羞愧之色。
朱棣神色严肃,缓缓说道:“朱祁镇,你身为皇帝,却贸然亲征,指挥不力,致使我大明军队损失惨重,百姓生灵涂炭。如今你还有何话说?”
朱祁镇抬起头,眼中满是悔恨的泪水,哽咽着说道:“太爷爷,孙儿知错了…… 孙儿一时冲动,酿成大错,愿接受任何惩罚。”
朱棣微微叹息一声,说道:“你既知悔改,朕便给你一个机会。从即日起,废除你皇上之位。你需负责为大明将士忏悔,同时去给朱家守皇陵,反思自己的过错。”
朱祁镇听后,重重地叩了个头,说道:“孙儿谨遵太爷爷旨意。”
处理完这一切后,朱棣说道:“如今,着手准备朱祁钰的登基仪式。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新主登基,必将带领我大明走向繁荣昌盛。” 众大臣齐声领命,此时的朝堂,一扫之前的慌乱,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坚定与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京城都忙碌了起来。礼部官员们日夜操劳,精心规划着登基仪式的每一个细节。皇宫内外张灯结彩,红色的绸缎挂满了宫殿的廊柱,金色的装饰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工匠们加紧修缮宫殿,打扫街道,将京城装点得焕然一新,以迎接这一盛大的时刻。
而朱棣和徐妙云则趁着这段时间,继续肃清朝堂。他们仔细审查每一位官员的言行和政绩,对于那些贪污腐败、无能之辈,毫不留情地进行惩处;对于忠诚能干的官员,则加以提拔重用。朝堂之上的风气逐渐焕然一新,官员们个个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这期间,朱棣还特意将朱祁钰和于谦召到御书房。书房内,书架林立,摆满了各种古籍经典。朱棣坐在书桌前,神色凝重地对他们说道:“朕即将返回自己的时空,这大明的江山就交到你们手中了。” 朱祁钰和于谦赶忙跪地,朱祁钰说道:“太爷爷放心,孙儿定当勤勉治国,不负太爷爷的期望。” 于谦也坚定地说:“陛下放心,臣会全力辅佐陛下,保我大明万世基业。”
朱棣点了点头,从一旁的盒子里拿出三个锦囊,递给朱祁钰,说道:“这里面装着土豆、玉米及红薯三种高产种子。这三种作物产量极高,对土地的要求也不苛刻。你回去后,安排人手好好研究种植之法,推广开来,百姓们便不愁温饱了。” 朱祁钰接过锦囊,小心翼翼地收好,说道:“太爷爷如此关怀百姓,孙儿定将此事放在心上。”
徐妙云在一旁微笑着说道:“皇帝年幼,你们二人责任重大。朝堂之上,要相互扶持,切不可因一时意气而误了国家大事。” 朱祁钰和于谦齐声应道:“谨遵太奶奶教诲。”
终于,到了朱祁钰登基的日子。清晨,阳光洒在紫禁城的金色琉璃瓦上,熠熠生辉。太和殿广场上,文武百官身着华丽的朝服,整齐排列。士兵们手持武器,身姿挺拔,守护着这庄严的仪式现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