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魏军探听到这些消息,报告到中原。近臣奏知魏主曹丕。曹丕大喜,说:“刘备已经死了,我没有后顾之忧了。为什么不趁着他们国中无主,起兵讨伐呢?” 贾诩劝谏道:“刘备虽然死了,但一定会把后事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一定会尽心尽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促讨伐。” 正说着,忽然有一人从班列中挺身而出,说道:“不趁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众人一看,原来是司马懿。曹丕十分高兴,便向司马懿询问计策。司马懿说:“如果只出动中原的军队,很难迅速取胜。必须动用五路大军,四面夹攻,让诸葛亮首尾不能相顾,然后才能图谋成功。” 曹丕问是哪五路,司马懿说:“可以写一封信,派使者前往辽东鲜卑国,拜见国王轲比能,用金帛贿赂他,让他发动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攻打西平关,这是一路。再写一封信,派使者带着官诰赏赐,直接前往南蛮,拜见蛮王孟获,让他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从南面进攻西川,这是二路。再派使者前往东吴,与他们修好,答应割让土地,让孙权起兵十万,攻打两川峡口,直接夺取涪城,这是三路。还可以派使者到投降的将领孟达那里,让他发动上庸兵十万,向西攻打汉中,这是四路。最后命令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领兵十万,从京兆直接出兵阳平关,夺取西川,这是五路。五路大军共五十万,同时并进,诸葛亮就算有姜子牙那样的才能,又怎么能抵挡呢?” 曹丕大喜,随即秘密派遣四名能言善辩的官员作为使者出发,又任命曹真为大都督,领兵十万,直奔阳平关。此时,张辽等一班旧将,都已封为列侯,分别在冀、徐、青以及合淝等地,据守关津隘口,所以不再调用。
蜀汉后主刘禅,自从即位以来,旧臣中有很多人因病去世,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凡是朝廷的选拔制度、钱粮事务、诉讼案件等,都由诸葛丞相裁决处理。当时后主还没有立皇后,诸葛亮和群臣上奏说:“已故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十分贤德,十七岁了,可以纳入宫中,立为正宫皇后。” 后主刘禅随即采纳了这个建议。
建兴元年秋八月,忽然传来边境急报:“魏国调遣五路大军,前来攻打西川。第一路,由曹真担任大都督,起兵十万,进攻阳平关;第二路,是反叛将领孟达,带领上庸兵十万,进犯汉中;第三路,是东吴孙权,出动精兵十万,夺取峡口,准备入川;第四路,是蛮王孟获,发动蛮兵十万,进犯益州四郡;第五路,是番王轲比能,率领羌兵十万,进犯西平关。这五路军马,来势汹汹,十分厉害。” 消息已提前报告给丞相诸葛亮,然而不知为何,诸葛亮一连数日都没有出来处理政事。
后主刘禅听闻此事,大惊失色,立即派遣近侍带着圣旨,宣召诸葛亮入朝。使者去了半天,回来报告说:“丞相府的人说,丞相染病,无法出门。” 后主愈发慌张。第二天,又命令黄门侍郎董允、谏议大夫杜琼,前往丞相卧榻前,禀报这一重大军情。董允和杜琼二人来到丞相府前,却都被挡在门外,无法进入。杜琼焦急地说:“先帝将后主托付给丞相,如今主上刚刚登基,就遭遇曹丕五路大军侵犯边境,军情万分紧急,丞相为何称病不出?” 过了许久,门吏传达丞相的命令,说:“丞相病体稍有好转,明天一早会到都堂商议大事。” 董允和杜琼二人无奈,只得叹息着回去了。
第二天,众多官员又来到丞相府前等候。从清晨一直等到傍晚,仍不见诸葛亮出来。官员们心中惶恐不安,只能纷纷散去。杜琼入宫,向后主奏报说:“请陛下亲自前往丞相府,询问应对之策。” 后主随即带领众多官员进宫,向皇太后启奏此事。太后大惊,说道:“丞相为何如此行事?这有负先帝托付的心意啊!我应当亲自前往。” 董允上奏说:“娘娘不可轻易前往。我料想丞相必定有高明的见解。暂且先让主上前往。如果丞相有所怠慢,再请娘娘在太庙中召见丞相询问,也为时不晚。” 太后听从了董允的建议。
次日,后主刘禅亲自乘车前往丞相府。门吏看到皇帝驾到,慌忙伏地跪拜迎接。后主问道:“丞相在哪里?” 门吏回答:“不知道丞相在哪里。只接到丞相的命令,要挡住百官,不许擅自进入。” 后主于是下车,步行独自进入第三重门,只见诸葛亮独自倚着竹杖,在小池边观赏鱼儿。后主在后面站立了许久,才缓缓说道:“丞相可安好?” 诸葛亮回头一看,见是后主,急忙扔掉竹杖,伏地跪拜说:“臣罪该万死!” 后主扶起诸葛亮,问道:“如今曹丕分兵五路,侵犯边境,形势十分危急,相父为何不肯出府处理政事?” 诸葛亮大笑起来,扶着后主进入内室坐定,上奏说:“五路兵马前来,我怎么会不知道。我并非在观鱼,而是在思考应对之策。” 后主急切地问:“那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羌王轲比能、蛮王孟获、反叛将领孟达、魏将曹真这四路兵马,我都已经设法让他们退兵了。只剩下孙权这一路兵马,我也有了退兵的计策,但需要一位能言善辩之人作为使者前往东吴。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正在深思熟虑。陛下何必为此担忧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