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挑选了一个能言善辩的士兵,在他耳边悄悄嘱咐了一番。士兵领命,拿着信径直来到魏营,求见司马懿。司马懿把他叫进去,拆开信看完,问道:“你是什么人?”士兵回答:“我是中原人,流落到了蜀中,郑文和我是同乡。现在孔明因为郑文立了功,让他做先锋。郑文特意托我来献这封信,约定在明天晚上,以举火为信号,希望都督您带领大军来劫寨,郑文在里面接应。”
司马懿反复追问,又把信仔仔细细查看了一遍,觉得确实不假,就赏给士兵酒食,嘱咐道:“就定在今晚二更,我亲自来劫寨。要是大事能成,一定重用你。”士兵拜别司马懿,回到蜀营,把事情告诉了孔明。
孔明手持宝剑,踏着罡步,祈祷完毕,把王平、张嶷叫来,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又把马忠、马岱叫来,也交代了一番;还把魏延叫来,另行安排。之后,孔明自己带着几十个人,坐在高山之上,指挥众军。
司马懿看了郑文的信,就想带着两个儿子率领大军去劫蜀营。长子司马师劝谏道:“父亲,怎么能仅凭一张纸就亲自深入险地呢?要是有个闪失,可怎么办?不如派别的将领先去,父亲您在后面接应。”司马懿觉得有理,就命令秦朗带领一万士兵,去劫蜀营,自己带兵接应。
当天夜里初更,风清月朗,快到二更的时候,突然阴云密布,黑气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司马懿高兴地说:“这是上天要助我成功啊!”于是,士兵们都口中衔枚,马匹都勒紧缰绳,悄无声息地快速前进。秦朗一马当先,带领一万士兵直冲进蜀营,却发现里面一个人都没有。秦朗知道中计了,急忙下令退兵。这时,四下里火把齐明,喊声震天:左边有王平、张嶷,右边有马岱、马忠,两路兵马杀了过来。秦朗拼死作战,却冲不出去。
背后的司马懿看到蜀营火光冲天,喊声不断,又不知道魏兵的胜负情况,只顾催兵接应,朝着火光处杀来。忽然一声大喊,鼓角齐鸣,火炮震地:左边有魏延,右边有姜维,两路兵马杀出。魏兵被打得大败,十成里死伤了八九成,四散奔逃。此时,秦朗带领的一万士兵,都被蜀兵围住,箭像飞蝗一样射来,秦朗死在了乱军之中。司马懿带着败兵逃进自己的营寨。
三更以后,天空又恢复了晴朗。孔明在山头上鸣金收兵。原来二更时的阴云暗黑,是孔明用遁甲之法弄出来的,收兵结束后,天空又变晴朗,是孔明驱使六丁六甲驱散了浮云。
孔明得胜回到营寨,下令把郑文斩了,接着又商议夺取渭南的计策。每天派士兵去魏营挑战,魏军却始终不出营迎战。孔明亲自乘坐小车,到祁山之前、渭水东西一带查看地形。忽然来到一个谷口,只见山谷形状像葫芦,里面能容纳一千多人;两山之间又有一个小山谷,能容纳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能容一人一马通过。
孔明看了,心中十分高兴,问向导官:“这里是什么地方?”向导官回答:“这里叫上方谷,也叫葫芦谷。”孔明回到帐中,把裨将杜睿、胡忠二人叫来,在他们耳边传授了密计。让他们召集一千多名随军工匠,到葫芦谷中,制造“木牛”“流马”备用,又命令马岱带领五百士兵守住谷口。
孔明嘱咐马岱:“工匠们不许放出去,外人不许放进来。我还会时不时亲自来查看。捉拿司马懿的计策,就全靠这次了,千万不能走漏消息。”马岱领命而去。杜睿等二人在谷中监督工匠,按照方法制造。孔明每天都来指导。
有一天,长史杨仪进来报告说:“现在粮米都在剑阁,靠人夫和牛马搬运,很不方便,这可怎么办呢?”孔明笑着说:“我已经谋划很久了。之前堆积的木料,以及在西川收购的大木,我让人用来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非常方便。这些牛马不用喝水吃草,可以昼夜不停地转运。”众人都惊讶地说:“从古到今,都没听说过‘木牛’‘流马’这种东西。不知道丞相有什么妙法,能造出这么神奇的物件?”
孔明说:“我已经让人按照方法制造了,还没全部完工。现在我先把制造木牛流马的方法,尺寸、方圆、长短、阔狭,都写清楚,你们看看。”众人都很高兴。孔明当即亲手写了一张纸,交给大家观看。众人围过来,只见造木牛的方法是这样的:
方腹曲胫,一股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足,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脚,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造流马的方法是这样的:
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四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二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