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渊是辽东公孙度的孙子,公孙康的儿子。建安十二年,曹操追击袁尚,还没到辽东,公孙康就斩杀了袁尚,并将其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后来公孙康去世,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公孙晃,次子叫公孙渊,当时都还年幼,于是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继承了他的职位。曹丕在位时,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襄平侯。太和二年,公孙渊长大成人,他文武双全,性格刚猛好斗,夺取了叔叔公孙恭的职位,曹睿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后来,孙权派张弥、许晏带着金珠珍玉前往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害怕中原的势力,于是斩杀了张弥、许晏二人,并将他们的首级送给曹睿,曹睿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然而公孙渊并不满足于此,他与众人商议后,自称为燕王,改年号为绍汉元年。
副将贾范劝谏道:“中原朝廷封主公为上公之爵,这地位并不低贱,如今如果背叛朝廷,实在是大逆不道。况且司马懿善于用兵,就连西蜀的诸葛武侯都不能战胜他,更何况是主公您呢?”公孙渊听后大怒,呵斥左右将贾范捆绑起来,准备斩首。
参军伦直也进谏说:“贾范说得对。圣人说:‘国家将要灭亡,必定会出现妖孽。’如今国内屡屡出现怪异之事:最近有狗戴着头巾,身披红衣,像人一样走上屋顶;城南有乡民做饭时,饭甑里忽然有一个小孩被蒸死在里面;襄平北市的地面忽然塌陷出一个洞穴,涌出一块肉,周围有几尺大,头面、眼耳、口鼻都有,唯独没有手脚,刀箭都无法伤害它,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占卜的人说:‘有形不成,有口无声;国家亡灭,故现其形。’有这三件事,都是不祥之兆啊。主公应该避开凶险,趋向吉祥,不可轻举妄动。”公孙渊听后更加愤怒,呵斥武士将伦直和贾范一起绑到街市上斩首。
随后,公孙渊任命大将军卑衍为元帅,杨祚为先锋,征调十五万辽兵,向中原杀来。边境官员将此事报告给魏主曹睿,曹睿大惊失色,赶忙召司马懿入朝商议对策。
司马懿上奏说:“臣部下的四万马步官军,足以击败叛贼。”曹睿说:“你兵力少,路途又远,恐怕难以收复辽东。”司马懿说:“用兵不在于人多,而在于能运用奇谋智慧。臣仰仗陛下的洪福,一定能擒获公孙渊献给陛下。”曹睿问:“你预计公孙渊会有什么举动?”司马懿分析道:“公孙渊如果弃城预先逃走,这是上策;据守辽东抵抗大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这是下策,到时候必定会被臣擒获。”曹睿又问:“这次出征往返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回答:“四千里的路程,去程一百天,攻城一百天,回程一百天,休息六十天,大约一年的时间就够了。”曹睿担心地说:“倘若吴、蜀两国趁机入侵,该怎么办?”司马懿胸有成竹地说:“臣已经制定好守御的策略,陛下不必担忧。”曹睿大喜,当即命令司马懿出兵征讨公孙渊。
司马懿辞别朝廷,出城后,任命胡遵为先锋,率领前部兵马先到辽东扎下营寨。侦察骑兵飞速将消息报告给公孙渊。公孙渊命令卑衍、杨祚率领八万兵马屯驻在辽隧,围绕着营地挖掘了二十多里的壕沟,还设置了密密麻麻的鹿角,防御十分严密。
胡遵派人将情况报告给司马懿,司马懿笑着说:“贼军不与我们交战,是想拖垮我们的军队。我料想贼军的大部分兵力都在这里,他们的巢穴必定空虚,不如放弃这里,直接奔赴襄平,贼军一定会回去救援,我们就在中途截击,必定能大获全胜。”于是,司马懿率领军队从小路向襄平进发。
卑衍与杨祚商议说:“如果魏兵来进攻,我们不要与他们交战。他们从千里之外赶来,粮草供应难以持续,无法长久作战,等他们粮草耗尽必然会撤退。等他们撤退的时候,我们再出动奇兵攻击,司马懿就可以被我们擒获了。以前司马懿与蜀兵对峙时,坚守渭南,诸葛亮最终在军中去世,今天的情况正和那时一样。”
两人正在商议时,忽然有人报告说魏兵往南去了,卑衍大惊失色,说:“他们知道我们襄平的兵力少,去袭击我们的老巢了。如果襄平有失,我们守在这里也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们拔营起寨,随后追赶。
很快,探马就将消息飞速报告给司马懿,司马懿笑着说:“他们中了我的计了!”于是,他命令夏侯霸、夏侯威各率领一支军队埋伏在辽水之滨,说:“如果辽兵到来,你们两边同时出击。”两人领命而去。
不久,就远远望见卑衍、杨祚率领军队前来。一声炮响,两边鼓声震天,军旗飘扬,左边夏侯霸,右边夏侯威,一齐杀出。卑衍、杨祚无心恋战,夺路而逃。他们逃到首山时,正好遇到公孙渊的军队,于是合兵一处,回转身来再次与魏兵交战。
卑衍骑马出阵,大骂道:“贼将休要使诡计!你敢出来应战吗?”夏侯霸纵马挥刀前来迎战。没打几个回合,夏侯霸一刀将卑衍斩于马下,辽兵顿时大乱。夏侯霸驱兵掩杀,公孙渊率领败兵逃进襄平城,闭门坚守,不再出战。魏兵从四面将襄平城包围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