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曰:“北海地区贼寇猖獗,肆意逞凶顽,百姓生灵涂炭,文武官员都不知所措,朕十分忧心。朝廷内缺乏得力的辅弼之臣,对外又欠缺协调和睦,特此诏令你们四位大诸侯前往朝廷,共同协助处理国政,平定祸乱。诏书一到,西伯侯姬昌速速赶赴都城,以慰藉朕的深切关怀,不得拖延,以免朕翘首以盼。等大功告成之日,朕将进爵加封,分封土地,朕一定言而有信,你要谨遵朕的命令,不可懈怠。特下此诏。”
姬昌拜谢诏书完毕,设下筵席款待天使。第二天,他准备好金银和表礼,送给使命官。姬昌说:“天使大人,我们在朝歌会合。” 姬昌收拾妥当,准备启程。使命官告辞离去,暂且不表。
且说姬昌坐在端明殿上,对上大夫散宜生说:“孤此次前去,国内的事务就托付给大夫你,外面的事务托付给南宫适和辛甲。” 随即让人宣伯邑考前来,吩咐道:“昨日天使宣读诏书,我起了一卦,此次前去凶多吉少,即便不危及性命,也会有七年的磨难。你在西岐,一定要守法,不可随意改变国政,一切都要遵循旧章。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君臣之间要相安无事。切不可任由个人的私心行事,只图自己的喜好。但凡有什么作为,一定要和老成持重的人商量谋划。西岐的百姓,没有妻子的,给他们金银让他们娶妻;贫穷却到了婚嫁年龄还未出嫁的女子,给她们金银让她们出嫁;孤苦无依的人,每月按时发放口粮,不要让他们有所欠缺。等孤七年之后,灾祸期满,自然会荣耀归来。你千万不可派人来接我,这是我对你的嘱托,一定要牢记,不可忘记!”
伯邑考听了父亲的话,跪地说道:“父王既然有七年的磨难,儿子应当代父前往,父王不可亲自去。” 姬昌说:“我儿,君子遇到困难,难道不知道回避吗?但天数已定,绝不可逃脱,你这样做只是徒增事端。你们只要专心遵守为父嘱托的这些话,就是大孝,何必如此呢?”
姬昌退到后宫,来见母亲太姜,行过礼后。太姜说:“我儿,为娘给你推演先天数,你有七年的灾难。” 姬昌跪下回答说:“今日天子诏书到来,孩儿也推演了先天数,其中显示有不祥的七年罪过,不过不会丧命。国内国外的事务,我都托付给了文武官员。国政交给了伯邑考,孩儿特地进宫来辞别母亲,明日就要前往朝歌。” 太姜说:“我儿此去,凡事都要斟酌,不可鲁莽行事。” 姬昌说:“孩儿谨遵母亲教诲。” 随即走出内宫,和元配太姬作别。
西伯侯有四位夫人,二十四个妃子,共生了九十九个儿子。长子叫伯邑考,次子就是姬发,也就是后来的武王天子。周有三位贤母,分别是姬昌的母亲太姜,姬昌的元配太姬,武王的元配太姒。所以说周有三位贤母,她们都是极为贤德的圣母。
姬昌第二天打点好行装,准备前往朝歌,匆匆忙忙地踏上行程,带领着五十名随从。只见满朝文武官员,上大夫散宜生、大将军南宫适、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荣公、辛甲、辛免、太颠、闳夭等四贤八俊,还有世子伯邑考、姬发,率领着众多军民人等,来到十里长亭为他饯行,摆下了九龙御席。百官和世子纷纷向姬昌敬酒,姬昌说:“今日与诸位爱卿分别,七年后,我们君臣定会再次相聚。” 姬昌用手指着伯邑考说:“我儿,只要你们兄弟和睦,孤也就没有忧虑了。”
众人喝了几杯酒,姬昌上马,父子、君臣洒泪而别。西伯侯那一天上路,走了七十多里,过了岐山,一路前行。他都是白天赶路,夜晚住宿,就这样走了好多天。有一天,走到了燕山,姬昌在马上对左右随从说:“看看前面有没有村舍或者茂密的树林,可以让我们避雨。马上就要下大雨了。” 跟随的人议论道:“青天朗朗,一丝云彩都没有,赤日当空,光芒四射,这雨从哪里来呢?”
话还没说完,只见刹那间雾气弥漫。姬昌大惊,喊道:“快到茂密的树林里避雨。” 众人刚走进树林,就看到了一场好雨:
云从东南方涌起,雾在西北方升腾。一时间,狂风带着阵阵冷气袭来,不一会儿,雨气就扑面而来。刚开始时,雨丝细细的,后来就变得密密麻麻。这雨滋润着庄稼,花枝上像挂着晶莹剔透的玉玲珑;肥沃着土地,草梢尖上好似滴着珍珠串。这雨仿佛要推倒锦江,让四海之花凋零,又像要扳倒天河,让天河之水倾泻而下。
话说文王前往茂密树林避雨,刚一到,就见大雨如注,仿佛天河决堤,倾盆而下。这场雨持续了半个时辰,文王叮嘱众人:“小心些,雷就要来了!” 随从们纷纷回应:“老爷吩咐了,雷要来,大家小心!” 话还没说完,只听一声巨响,霹雳交加,震动了山河天地,好似能崩倒华岳高山一般。众人吓得惊慌失措,赶忙紧紧挤在一起。不一会儿,云开雨停,阳光重新洒下,众人这才走出树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