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见诸侯的军队退去,便不想进贡菁茅。屈完说:“不可对齐国失信!况且楚国因为与周朝断绝往来,才让齐国得以借此树立威望。若借助进贡重新与周朝沟通,那我们便能与齐国共同享有尊荣了。” 楚王问:“那楚武王、楚文王僭越称王的事怎么办?” 屈完说:“进贡时不称爵位,只称远方的臣子某某就可以了。” 楚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即派屈完为使者,带着十车菁茅,外加金帛,向周天子进贡。周惠王十分高兴,说:“楚国不履行进贡的职责已经很久了。如今如此恭顺,大概是先王的神灵庇佑吧!” 于是在文王、武王的宗庙祭告此事,还将祭祀用的胙肉赏赐给楚国。并对屈完说:“镇守好南方,不要侵犯中原!” 屈完再次行礼叩拜后退出。屈完刚离开,齐桓公便派隰朋随后赶到,向周天子报告楚国归服的消息。惠王对隰朋格外礼遇。隰朋趁机请求拜见世子,惠王听后,脸上露出不悦之色。于是让次子带与世子郑一同出来相见。隰朋暗中观察惠王的神色,似乎十分慌张,心中没底。隰朋从周朝返回后,对齐桓公说:“周朝恐怕要大乱了!” 桓公问:“为什么这么说?” 隰朋说:“周王的长子名叫郑,是先皇后姜氏所生,已被立为东宫太子。姜后去世后,次妃陈妫得宠,被立为继后,她生有一子名叫带。带善于讨好奉承,周王很宠爱他,称他为太叔。周王甚至想废黜世子,改立带为太子。我看周王神色慌张,肯定是因为这件事。恐怕《小弁》中太子被废的事,又要在今天重演了!您作为盟主,不能不有所谋划。” 桓公于是召来管仲商议。管仲回答:“我有一计,可以稳定周朝。” 桓公问:“仲父有什么计策?” 管仲说:“世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他的党羽势单力薄。您现在向周王上表,说:‘诸侯想见世子,请让世子出来与诸侯会面。’世子一旦出来,君臣的名分就确定了,周王即便想废立太子,也难以施行。” 桓公说:“好。” 于是传檄文给诸侯,约定明年夏天在首止会合。又派隰朋前往周朝,说:“诸侯想见世子,以表达尊崇周王的心意。” 周惠王原本不想让子郑出去与诸侯会面,但因齐国势力强大,且理由正当,难以推辞,只得答应。隰朋回来报告了此事。
到了第二年春天,桓公派陈敬仲先到首止,建造宫室,等待世子驾临。夏天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齐聚首止。世子郑也到了,在行宫停留。桓公率领诸侯前去请安,子郑再三谦让,想用宾主之礼相见。桓公说:“我等忝为王室藩臣,见了世子就如同见到天子,怎敢不行叩拜之礼!” 子郑答谢道:“诸君不必如此。” 当晚,子郑派人邀请桓公到行宫,诉说太叔带图谋夺位的事。桓公说:“我会与各位大臣立盟,共同拥戴世子,世子不必担忧!” 子郑感激不已,便留在了行宫。诸侯也不敢回国,各自留在馆舍,轮流进献酒食,犒劳世子的随从等人。子郑担心长时间劳烦各国,便想告辞返回京城。桓公说:“我们之所以希望与世子多相处些时日,是想让天王知道我们爱戴世子,不忍与世子分离的心意,以此杜绝那些邪念。如今正值夏日大暑,等秋凉一些,我们便送您回朝。” 于是预先选定盟期,定在秋八月的吉日。
再说周惠王见世子郑久久未回,知道是齐侯在拥戴他,心中不悦。再加上惠后与叔带整日在旁边进言,不断地影响惠王。太宰周公孔前来拜见,惠王对他说:“齐侯名义上是讨伐楚国,实际上对楚国并没有多大的打击。如今楚人进贡,十分恭顺,与往日大不相同,看不出楚国有哪里比不上齐国。齐国又率领诸侯拥戴并留住世子,不知是何用意,这将把我置于何地!我想麻烦太宰送一封密信给郑伯,让郑伯抛弃齐国,归附楚国,顺便替我向楚王转达,让他努力侍奉周朝,不要辜负我的心意!” 宰孔上奏说:“楚国归服,也是齐国的功劳。大王为何要抛弃长久亲近的伯舅之国,而去亲近刚刚归附的蛮夷呢?” 惠王说:“郑伯不离开,诸侯就不会散去,怎能保证齐国没有异心?我主意已定,太宰不必多言。” 宰孔不敢再说话。惠王于是写了一封加盖玉玺的书信,封得十分严实,秘密交给宰孔。宰孔不知道信中写了什么,只得派人连夜送给郑伯。郑文公打开信封一看,上面写道:“子郑违背父命,结党营私,不配做继承人。我属意次子带。叔父若能舍弃齐国,归附楚国,共同辅佐少子,我愿意把国家托付给你!” 郑伯高兴地说:“我的先公武公、庄公,世代担任周王的卿士,为诸侯领袖,没想到后来中断,沦为小国。厉公又有迎立周王的功劳,却未得到重用。如今王命唯独降临到我身上,执掌国政的机会就要来了,各位大夫可以祝贺我了。” 大夫孔叔劝谏道:“齐国因为我们的缘故,出兵征讨楚国。如今我们却要背叛齐国,归附楚国,这是违背道德的。况且拥戴世子,是天下的大义,您不能独自违背。” 郑伯说:“跟随霸主哪比得上跟随天子?况且天子的心意不在世子身上,我又何必维护他呢!” 孔叔说:“周朝主持祭祀的,只能是嫡长子。幽王宠爱伯服,桓王宠爱子克,庄王宠爱子颓,这些您都知道。人心不归附,最终身死而无所成。您不遵从大义,却要重蹈那五位大夫的覆辙吗?日后必定后悔!” 大夫申侯说:“天子的命令,谁敢违抗?若参加齐国的盟会,就是抛弃王命。我们离开,诸侯必定起疑,诸侯起疑就会散去,盟会未必能成功。况且世子有外部的党羽,太叔也有内部的党羽,两人谁成谁败,还未可知。不如暂且回国,观察局势的变化。” 郑文公于是听从了申侯的建议,借口国内有事,不辞而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