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的百姓各自把自己的子弟送到郊外,都哭着告别,相互说:“这次出征如果不灭掉吴国,就不再相见!” 勾践又向军队下诏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有父母却没有兄弟的,回去赡养父母;有疾病不能作战的,报告上来,给予医药和粥食。” 军中的人都感激越王爱惜人才的德行,欢呼声如雷。
行军到江口的时候,勾践斩杀有罪的人,来申明军法,军心因此十分整肃。吴王夫差听说越国军队又来了,也发动全部士卒,在江上迎战。越国军队驻扎在江南,吴国军队驻扎在江北。越王把大军分成左右两个阵营,范蠡率领右军,文种率领左军。君子之卒六千人,跟随越王组成中阵。
第二天,双方将在江中交战。越王在黄昏时分,命令左军士兵口中衔着枚,逆江而上五里,等待吴国军队,告诫他们半夜击鼓前进。又命令右军士兵口中衔枚,渡江到十里之外,只等左军交战,右军就上前夹攻,各自使用大鼓,务必让鼓声远近都能听到。
吴国军队到了半夜,忽然听到鼓声震天,知道是越国军队来袭,急忙举火照明,还没看清楚,远远地又响起了鼓声,两支军队相互呼应,合围过来。夫差大惊,急忙传令分兵迎战。没想到越王悄悄率领自己的私人士卒六千人,不敲金鼓,在黑暗中径直冲向吴国的中军。此时天色还没亮,吴国士兵只觉得前后左右中央全是越国军队,抵挡不住,大败而逃。勾践率领三军紧紧追击,一直追到笠泽。再次交战,吴国军队又战败了。一连三次交战,吴国军队三次败北,名将王子姑曹、胥门巢等人都战死了。夫差连夜逃回,紧闭城门,坚守不出。
勾践从横山进兵,这里就是现在的越来溪。他在胥门之外修筑了一座城,叫做越城,想要以此困住吴国。越王围困吴国很长时间,吴国人处境十分艰难。伯嚭称病不出。夫差于是派王孙骆袒露上身,跪着前行,向越王求和,说:“孤臣夫差,以前在会稽得罪了您,夫差不敢违抗您的命令,得以与君王讲和后回国。如今君王兴兵来讨伐孤臣,孤臣希望君王能像在会稽时那样赦免我的罪过!” 勾践不忍心拒绝他的话,想要答应。范蠡说:“君王您早起晚睡,谋划了二十年,怎么能在快要成功的时候放弃呢?” 于是没有批准吴国求和。
吴国的使者往返了七次,文种和范蠡坚决不肯答应。于是越国军队击鼓攻城,吴国人无法再战。文种和范蠡商量要毁掉胥门进城。当天夜里,他们看到吴国南城上有伍子胥的头,大得像车轮,眼睛像闪电一样明亮,胡须头发向四周张开,光芒能照射到十里之外。越国的将士们无不畏惧,只好暂且屯兵。
到了半夜,暴风从南门刮起,大雨倾盆而下,电闪雷鸣,飞沙走石,比弓弩发射的箭还快。越国士兵被击中的,不是死就是伤,船只的绳索都被解开,无法连接在一起。范蠡和文种十分着急,于是袒露上身,冒着雨,遥望南门,叩头谢罪。过了很久,风停雨住,文种和范蠡坐着打盹,等待天亮。他们都梦见伍子胥乘着白马,坐着素车来了,衣冠整齐,十分威严,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伍子胥开口说:“我之前就知道越国军队一定会来,所以请求把我的头放在东门,来看着你们进入吴国。吴王却把我的头放在南门,我忠心未绝,不忍心看到你们从我头下进城,所以制造风雨,让你们的军队后退。然而越国灭掉吴国,这是上天注定的,我又怎么能阻止呢?你们如果想进城,就从东门进,我会为你们开道,打通城墙,让你们有路可走。”
两人做的梦相同,于是告诉了越王,越王让士兵开渠,从南向东。快到蛇匠二门之间的时候,忽然太湖水泛滥,从胥门汹涌而来,波涛冲击,竟然把外城冲开了一个大缺口,有无数的鱄?鱼随着波涛涌进来。范蠡说:“这是伍子胥为我们开道啊!” 于是率领军队进城。后来在缺口处建造城门,叫做鱄?门,因为水中有很多葑草,又叫做葑门。这条水道叫做葑溪。这就是伍子胥显灵的古迹。
夫差听闻越国军队已经入城,伯嚭也已投降,便与王孙骆以及自己的三个儿子,逃向阳山。他们日夜兼程,又饿又渴,夫差眼睛昏花,视线模糊。侍从们好不容易寻来一些生稻,剥了壳进献给夫差。夫差嚼着生稻,趴在地上,双手掬起沟里的水喝,随后问侍从:“这吃的是什么东西?” 侍从回答道:“是生稻。” 夫差长叹:“这就是公孙圣所说的‘不得火食走章皇’啊。” 王孙骆劝道:“吃饱了再走!前面有深谷,可以暂且躲避一下。” 夫差却道:“那可怕的梦境已然应验,我死期就在眼前,暂且躲避又有何用?” 于是停留在阳山,对王孙骆说:“我之前杀了公孙圣,把他扔在这山顶,不知道他还有没有灵验?” 骆说:“大王不妨喊喊看。” 夫差便大声呼喊:“公孙圣!” 山中竟然也回应:“公孙圣。” 喊了三次,山中就回应了三次。夫差心中害怕,便转移到干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