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监回答说:“我的门客卫鞅,自称有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之术。之前他讲述帝王之事,您认为迂腐遥远,难以采用。现在他还有霸道之术想献给您,希望您能抽出片刻时间,听他把话说完。” 秦孝公听到 “霸道” 二字,正中下怀,立刻命令景监马上召见卫鞅。
卫鞅进宫后,秦孝公问道:“听说你卫鞅进宫后,秦孝公问道:“听说你有霸道之术,为什么不早点教给我呢?” 卫鞅回答说:“我不是不想说。只是霸道之术与帝王之术不同。帝王之道在于顺应民情,而霸道之术,必然会违背民情。”
秦孝公听后,勃然大怒,按着剑柄,脸色大变,说:“霸道之术,怎么就一定违背人情呢?” 卫鞅回答说:“琴瑟的音调不协调,就必须改弦重新弹奏。政令不进行变革,就无法治理好国家。百姓往往只看重眼前的安逸,不顾及长远的利益。他们可以在事成之后一同享受成果,但在事情开始谋划时,却很难与他们商议。就像管仲辅佐齐国,在内政中融入军令,把国家划分为二十五个乡,让士、农、工、商四类百姓各自坚守自己的职业,彻底改变了齐国原有的制度。这哪里是普通百姓乐意听从的呢?等到国内政治成效显着,外敌也被制服,君主享有美名,百姓也能获利,这时大家才知道管仲是天下难得的人才。”
秦孝公说:“你如果真有管仲那样的才能,我怎么敢不把国家托付给你,听从你的建议呢?但不知道你的办法是什么?” 卫鞅回答说:“国家不富裕,就无法用兵;军队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要想使国家富裕,没有比鼓励农耕更好的办法;要想使军队强大,没有比鼓励作战更好的办法。用丰厚的奖赏来引诱百姓,百姓就知道该追求什么;用严厉的惩罚来威慑百姓,百姓就知道害怕什么。赏罚一定要讲信用,政令一定要坚决执行,这样还不能使国家富强的,从来没有过。”
秦孝公说:“说得好!这些办法我能施行。” 卫鞅又说:“富强的办法,没有合适的人来施行不行;有了合适的人,任用却不专一,也不行;任用专一了,却又被别人的言论所迷惑,三心二意,还是不行。” 秦孝公又说:“说得对。”
卫鞅请求退下,秦孝公说:“我正想详细了解你的办法,你怎么突然要退下呢?” 卫鞅回答说:“希望您能深思三天,主意拿定了,然后我才敢把话说完。”
卫鞅出朝后,景监又责备他说:“多亏国君再三称好,你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机会,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却又要国君深思三天,这不是要挟国君吗?” 卫鞅说:“国君的心意还不坚定,不这样做,恐怕他中途会改变主意。”
到了第二天,秦孝公派人来召见卫鞅,卫鞅推辞说:“我已经和国君说好了,不到三天之后,不敢去拜见。” 景监又劝他不要推辞,卫鞅说:“我一开始就和国君约定好了,如果现在自己失信,日后还怎么取信于国君呢?” 景监这才信服。
到了第三天,秦孝公派人用车来迎接卫鞅。卫鞅再次入宫拜见,秦孝公赐座,虚心请教,态度十分恳切。卫鞅于是详细讲述了秦国政务应当变革的事情。两人一问一答,一连持续了三天三夜,秦孝公毫无倦意。
随后,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赐给他一处上等的住宅,黄金五百镒,并晓谕群臣:“今后国家政务,全部听从左庶长施行。有违抗的,就和违抗圣旨一样!” 群臣都恭敬领命。
卫鞅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把条款呈给秦孝公,两人商议妥当。法令还没来得及张贴公布,卫鞅担心百姓不相信,不会马上遵照执行。于是,他让人取来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立在咸阳城的南门,派官吏看守,并下令说:“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赏给他十金。”
百姓们前来围观的很多,大家心里都感到怀疑和奇怪,猜不透其中的意思,没有人敢去搬。卫鞅说:“百姓们都不肯搬,难道是嫌赏金少吗?” 于是又更改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金。众人越发疑惑了。
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秦国的法令向来没有重赏,现在突然有这样的命令,一定有什么用意。就算得不到五十金,难道还没有一点微薄的赏赐吗?” 于是扛起木头,径直走到北门立好。百姓们像一堵墙一样跟着围观。官吏跑去报告卫鞅,卫鞅把那个人召来,夸奖他说:“你真是个良民,能听从我的命令!” 随即取出五十金赏给他,说:“我终究不会对你们百姓失信。”
集市上的人互相传告,都说左庶长令出必行,大家都预先互相告诫。第二天,新法令颁布,集市上的人聚集观看,无不惊讶得咋舌。(这是周显王十年发生的事。)
只见新法令上写道:
一、定都:秦国的土地,没有比咸阳更优越的了。咸阳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有千里坚固的城防。现在应当迁都咸阳,永久奠定帝王之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