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温暖和煦的春风轻柔地吹拂着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然而这片土地上的局势却依旧如紧绷的弓弦,紧张而微妙,战争的阴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月份里,唐益州行台左仆射窦轨亲率巴、蜀两地训练有素、精锐非凡的兵马,浩浩荡荡地朝着李世民所在之处进发。他们步伐坚定,士气高昂,心中怀揣着无比的壮志豪情,一心只为与李世民会师,共同为大唐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行军,窦轨所率之军终于与李世民的大军胜利会合。一时间,营帐中热闹非凡,将士们相互拥抱,欢呼雀跃,庆祝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此次会师后,唐军的兵力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变得兵强马壮,如同一头强壮的雄狮,蓄势待发。士兵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士气越发高昂,那威武整齐的阵容仿佛在向世人预示着这场战事即将迎来关键的转折,大唐统一天下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在虎牢关前,窦建德领导的夏军却遭遇了不小的挫折。他们长途跋涉,一路行军至此,本以为能够顺利突破唐军防线,却被唐军坚韧如铁的防线所阻挡,犹如撞上了一堵坚固的高墙,始终无法前进分毫。一个多月的僵持下来,双方几番激烈交战,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大地。但夏军都未能取得理想中的胜利,一次次的进攻都被唐军顽强地击退。在这漫长而残酷的战斗中,将士们历经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体力和士气都受到了极大的消耗。他们在异乡的土地上苦苦征战,身心俱疲,许多人开始思念起远方的家乡和亲人,夜深人静时,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人心逐渐思归,这无疑给夏军的战斗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丁巳(三十日),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大地上。李世民站在营帐外,身姿挺拔,眉头紧锁,他的目光却依然透着敏锐与果敢,仿佛能洞察战场上的一切变化。他深知,当前局势陷入僵局,若想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寻找机会给窦建德一点狠狠的打击,挫其锐气,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思忖良久之后,他果断下令,派王君廓率领一千多精锐轻骑,如出笼的猛虎一般,风驰电掣地冲向窦建德的运粮队。
这轻骑队伍宛如一阵黑色的旋风,迅速逼近毫无防备的运粮队。夏军士兵们看到唐军如神兵天降,顿时陷入了混乱,他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完全失去了抵抗的能力。王君廓一马当先,他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挥舞着手中锋利的兵器,在敌阵中纵横驰骋,所到之处敌军纷纷避让不及,如同割麦子一般纷纷倒下。经过一番激烈的激战,战场上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最终,李世民的军队再次大获全胜,大将军张青特也不幸被俘,而窦建德的运粮队则损失惨重,大批粮草落入唐军之手。这一战,不仅打击了夏军的士气,也让窦建德的后勤补给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夏军阵营中,将军祭酒凌敬是一位极具谋略、足智多谋的人物。他整日在营帐中踱步沉思,观察着战场局势的变化,深知当前的局势对夏军极为不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怀着对夏军命运的担忧,向窦建德进言:“大王,如今局势对我们颇为不利,若想扭转战局,依我看不如出动全部兵力,强行渡过黄河。先攻取怀州、河阳两地,派遣得力重将固守城池。接着,擂起激昂的战鼓,竖起威严的军旗,一鼓作气翻越太行山。进入上党地区后,顺势攻略汾州、晋州,而后直扑蒲津,犹如一把利刃直插唐军的老巢。
这样做有诸多好处。其一,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我们进入无人之境,胜算极大,可保万无一失;其二,沿途拓展我们的领地并且招募兵马,我军的实力将大为增强;其三,此乃围魏救赵的妙策,关中的唐军得知此讯,必然会担心都城长安安全,匆忙回师自保。到那时,郑国洛阳之围自然不攻自破。如此一来,我们既获得了巨大利益,又损失极少!何必非要在此处与唐军僵持,徒耗兵力!这天下,想必没有什么计策比这更妥当了。”凌敬言辞恳切,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希望窦建德能够采纳他的建议,带领夏军走出困境。
窦建德起初听闻凌敬的建议,不禁眼前一亮,觉得颇有几分道理,心中也有些心动。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细细思量着这个计划的可行性,越想越觉得此计甚妙,便准备着手按照这个计划行事。他召集将领们,准备宣布这个决定,然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刻,王世充派来的使者如潮水般纷纷涌来。他们满脸焦急,神色慌张,言辞恳切地向窦建德告急。使者们诉说着洛阳面临的严峻形势,城中粮草匮乏,士兵们疲惫不堪,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一次恳求都像是在敲击着窦建德的内心,让他心中的天平开始摇摆不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