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裴同国得知任务后,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暗自思忖:宋东方这是不是故意想让我难堪呢?
裴同国之所以会这么想,是有缘由的,他和宋东方本是师兄弟,可之前在工作中产生过不少矛盾。
宋东方似乎察觉到了裴同国的情绪,便主动来到小组,与大家沟通交流,提出了一边学习一边干活的办法,以此来提高大家的业务能力。
作为总指挥下达的指示,车间自然全力执行。
第一节课,宋东方站在木工案台前,手中拿着一本木工识图教材,开口说道:
“同志们,大家好!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木工识图。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今天我们学习木工识图,就是要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学习让大家清楚如何干活、如何看图,要知道,不会看图的木匠可干不了木匠活。”
宋东方一边讲解,一边比划着:
“大家看这张图,这张图上木型的尺寸是长600,宽100,厚40。看到这个尺寸后,我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找料。”
说着,他环顾四周,找到一块木板,接着讲道:
“找料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料的尺寸必须大于图样上的尺寸。有句话说得好,‘短铁匠,长木匠’。铁匠的料小了,还能通过敲打加工出来,木匠可就不行了。”
随后,他又从口袋里掏出卷尺,说道:“来,咱们一起量一量。”
一边量,一边问:“你们看看这块料可以吧?”
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可以。”
“拿起这块板,我们先找一个相对平整的面作为基准面,用墨斗在上面弹一条基线,再用刨子刨平。”
说着,宋东方将木板侧立放在木工架子上,拿起平刨,均匀用力地在木板上推动起来。
刨花从刨刃口不断涌出,卷曲着长长的木花,伴随着“吱吱”的声响,簌簌滑落。
当刨到那条黑线边缘时,他把刨子倒放在案桌上,拿起木板,闭上一只眼睛,将另一只眼睛贴近木板的一端,朝着另一端望去,仔细查看刨后的木板是否平整。
放下木板重新架在木工架子上,再次拿起刨子,端平后轻轻又推了两下,再次拿起查看,这才露出满意的神情。
“刨平了,大家看!”宋东方举着木板转了一圈,展示给大家,“这个平面可以作为基点线,从这里向外反尺。”
他将木板放平,拿起一把90度的直角尺,从耳朵上拿下夹着的铅笔,用手指压着直角尺在木板端面画上一条直线。
“这个端面是横茬,不能用刨子,得用锯子。”
宋东方一边讲解一边操作,不一会儿,脸上就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裴同国走上前来,说道:“歇一会吧,我来。”
两人就这样一边讲一边做,学员们学习得很快。
没过几天,木型组的木工们就能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了。
宋东方还有诸多事务缠身,临走时,他特意叮嘱刘长明,让他每天关注一下木工的工作情况。
这天,木型组正在紧张生产,裴同国看到刘长明来了,便放下手中的凿子和手锤,问道:“领导,有什么事吗?”
“没事,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活呢?”
“还是老活,凿卯呢。”
“新同志干得怎么样,有进步吗?”
“有,有进步,活儿干得还行。不过目前有个大问题,工房里灰尘太大,工具很容易受损,要是能找个地方建个专门的木工工房就好了。”
“以后会有的……”
刘长明绕着工台一边走一边与裴同国交谈,聊了一会儿后,便与裴同国道别,朝着砂型组走去。
砂型组的工人们正在制作砂型。
他们先把地面推平,将木型加工好的型模外框摆放在上面,然后把和好的湿砂轻轻倒入,推平并夯实。
接着,将木型加工的(内)半模放入砂中压实。
刘长明在工人固砂的时候,来到另一处已经做好的砂模前。
此时,王绍一站在那里,两人一起检查了一番后,刘长明告诉调度,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出炉了。
工房南门口的大炉组开始出铁水了,1300度的高温铁水从0.75吨的冲天炉中缓缓倒入两个铁水包中。
由于没有天车,6名工人齐心协力,抬着300多公斤重的大铁水包,从化铁炉朝着150米外的浇筑场艰难走去。
通红的铁水在包中翻滚着,不断吐出白白的热气。
抬铁水包的六人左右分布,他们身着厚重的工衣、脚蹬工鞋,个个汗流浃背,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迈进。
身后还有2名工人抬着100多公斤重的小铁水包,紧紧跟随。
大家喊着响亮的号子,登上了用砂箱垫起来、距离地面近一米高的浇筑场地架子上。
在由砖头堆起的六节台阶上,留下了工人们深深的脚印和挥洒的汗水。
铁水包被稳稳抬了上去,众人一齐将铁水向砂型口浇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