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天,洪吉平突然想通了。他觉得,秀兰在天上看着自己,一定不希望自己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好好活下去,为了秀兰,也为了自己。
洪小梅得知此事非常着急,怕叔叔一个人无法生活,就赶紧给他在家乡找了一个保姆。就这样,洪吉平回到了宝东生活。
从那以后,洪吉平只是在家算卦了。他还是像以前一样,不多收钱,只为积德行善。来找他算卦的人还是很多,他也还是很忙碌。
只是,在洪吉平的心里,永远都有一个位置,是留给秀兰的。
李大舅是建国时期的老高中生,在那个大学生都凤毛麟角的年代,高中生的身份也足以让他拥有一份不错的前程。他被分配到哈市某个单位,本以为会在城市里开启一番事业,可命运却在不经意间拐了个弯。
家中父母年事渐高,渴望儿子能在身边尽孝。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父母托人在家乡安国给李大舅找了个媳妇。紧接着,一封封催促他调转工作回家乡的信件纷至沓来。那些日子,李大舅常常望着单位的窗户发呆,手中的笔在文件上停滞,脑海里满是父母期盼的面容和家乡熟悉的山水。最终,他还是妥协了,放弃了城市里看似光明的前途,回到了安国那个宁静的地方。
李大舅的老家就在永久的李家屯,所以从小我就认识他。在万丰我去他家两次,那是个悠闲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院子里,我好奇地问他:“舅,当年你为啥不反抗呢?就这么轻易回来了。” 李大舅听后,只是 “嗨” 了一声,伸手从口袋里掏出烟丝和纸张,熟练地卷起旱烟来。他的手指微微有些颤抖,动作却依旧利落。卷好烟后,他点燃,深吸一口,吐出的烟雾在空气中缓缓散开,像是在诉说着那些难以言说的过往。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可那沉默的神情里,却藏着对那个时代、对孝道深深的坚守。
回到安国后的李大舅,凭借着自己在城里积累的一些经验和知识,成功地在当地的学校谋得了一份差事。这份工作虽然平凡,但李大舅却做得异常认真,兢兢业业。
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在城里学到的一些新方法和理念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给这所传统的学校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然而,尽管李大舅有着一定的口才,但教学并不是他的强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学校领导决定将他调到公社去工作。
公社的工作相对轻松,李大舅的工作岗位也比较清闲。在那里,他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并顺利地退休了。
李大舅的大儿子接班后,被安排在万丰中学的后勤部门工作。由于李大舅的老伴儿去世得较早,他便在万丰安了家,并结识了一位新的老伴儿。
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太久。仅仅过了十年,这位新老伴儿就离开了李大舅。之后,李大舅又找了一个老伴儿,但这段关系也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原因是这位老伴儿无法照顾李大舅的生活,反而需要他来照顾。
命运似乎总是对李大舅不公,他的大儿子不幸患上了癌症,并最终离开了人世。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李大舅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无助。
在经历了这些变故后,李大舅先是在幸福苑住了一段时间,但他发现那里的生活并不适合他。于是,他决定前往哈市投奔他的小儿子。
最终,李大舅在哈市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并在那里与世长辞。
在时光长河的褶皱里,小老唐的故事悄然落幕,她随着丈夫的脚步匆匆离去,留下的钱财由外甥转交给女儿,儿女将儿子接去大庆,那笔钱的去向,如消散在风中的谜团,只有头顶的苍穹知晓。
而刘姨的故事,却如同一卷缓缓展开的旧画轴,藏着无尽的烟火与曲折。
刘姨的丈夫刘义,老家在南泉,命运的齿轮在他年幼时便开始了无情的转动,父母早早离世,是爷爷用那宽厚且布满老茧的手掌,为他撑起了一方成长的小天地。爷爷倾尽全力供他读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成年人走进一年级的教室并非奇谈,二十出头的刘义,眼里闪烁着对知识纯粹的渴望,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汲取着成长的养分。
心怀感恩的刘义,最后将爷爷送到辽宁姑姑处,让老人在安稳的环境里安享晚年。而后,他奔赴永久,与刘姨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起初,他站在学校的三尺讲台上,用粉笔书写着知识的传递,用声音播撒着希望的种子。然而,几年的教书生涯过后,那份最初的热忱渐渐被平淡消磨,他毅然决然地转身,回归土地,成为一名质朴的农民。
刘义的脑袋里,装满了生财的奇思妙想。在田间劳作的闲暇,他将积攒下的钱用于借贷,凭借着敏锐的眼光和果敢的决策,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可财富的积累,也引来了旁人的嫉妒与怨恨。新盖的房子,还未迎来主人的欢声笑语,便在一场莫名的大火中化为灰烬,熊熊烈火吞噬的,不仅是那崭新的砖瓦,更是刘义满心的憧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