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当时看见他儿子时,想到的却是关于李大山媳妇的传说。当然也包括他本人的闲言碎语。李大山长的一表人才。再加上又当上了老师。这自然就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其中就包括赵林媳妇。这个女人是二婚嫁给赵林,能说会道,老家在西北庆华村。于是,她就自告奋勇给李大山做媒,把自己的娘家侄女说给李大山做媳妇。结婚以后就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不知又过了几年,屯子里面突然传出来李大山的绯闻。说李大山把赵林姑娘给睡了。人家那可是未出嫁的黄花大姑娘呀。你李大山这么干也太不地道了吧?你这不是恩将仇报吗?人家当初把侄女都白送给你这个穷小子了,你怎么还能祸害人家姑娘那?你这不是狼心狗肺吗!哪里是人啊!一时间舆论四起。都把矛头指向李大山。过了一段时间,又有新情况。人们都说李大山这是在报复赵林媳妇。因为赵林媳妇当初骗了他。具体情况是,李大山媳妇未婚之前,在老家庆华不检点。所以赵林媳妇才把她嫁给李大山。这就是一报还一报。后来,赵林媳妇就把姑娘远嫁到吉林省去了。
老弟毫不留情地批评我,说我对李大山的理解太肤浅了,他遇到过很多类似的事情。他告诉我,父亲的耳朵不太好使,如果有人在外面跟他打招呼,他很可能会完全无视,根本不理不睬。我反驳说父亲是真的聋,而李大山并不聋。
老弟接着说,卫生院的老院长曾经有一段时间被传闻说他摆架子,别人跟他打招呼时,他总是爱搭不理的,甚至扭头就走。后来有一次,老弟亲自跟他打招呼,结果他竟然直接视而不见,走到一边去了。老弟解释说,这其实是一种信息屏蔽现象,有时候就是没听见或者没注意到。
不仅如此,三弟也喜欢跟人打招呼。有一阵子,三弟在街上隔着道路跟一个熟人说话,结果那个熟人却急匆匆地走过去了,就好像完全没听到三弟的招呼一样。这让三弟感到非常尴尬。老弟说,这种情况下,打招呼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对方其实就是没听见,或者误以为你在跟别人打招呼呢。
李大山曾经静静地站在廉政教育基地的展板前,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他们曾经的堕落和悔恨。这是他即将卸任前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警示教育活动,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
玻璃展柜里,那副锃亮的手铐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令人心悸的冷光。李大山凝视着它,思绪渐渐飘远,恍惚间,他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那个深秋的下午。
那时的李大山还是一名中学的语文老师,他站在讲台上,窗外飘着细雨,给整个教室带来一丝寒意。他正在讲解周敦颐的《爱莲说》,当讲到“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时,他突然放下手中的课本,情绪激动地痛斥起新闻里曝光的那些社会贪腐案。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被李大山的突然爆发吓了一跳。尤其是后排的几个男生,他们偷偷地竖起耳朵,好奇地看着这位一向温文尔雅的李老师,因为他们从未见过他如此激动。
“教育是国家的根基!”李大山用力地拍着讲台,粉笔灰簌簌落下,“那些拿着纳税人的钱,却克扣贫困生补助,倒卖教辅资料的人,他们根本不配为人师表,这种人就该下地狱!”他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带着无法抑制的愤怒和失望。
这句话犹如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底,然后在时间的滋养下,慢慢地生根发芽。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考取了公务员,并从一个普通的科员开始,逐步展现出自己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刚正不阿的工作作风,一步步地走到了如今的领导岗位。
在他刚刚上任的时候,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他还特意在办公室里挂上了一幅书法作品——“清正廉洁”。这幅字是他特意请退休的老校长题写的,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和残酷。当他第一次参加局里的项目招标会时,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暗流涌动。三家参与投标的公司,资质水平相差无几,但报价却有着天壤之别。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一家公司的代表在会后竟然悄悄地塞给了他一个信封,里面装的竟然是某高档酒店的房卡。
“李局,我们公司准备了一些资料,想请您抽空指导指导。”那人脸上露出了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笑容,似乎话里有话。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大山当场脸色一沉,毫不客气地将房卡扔了回去,并义正言辞地说道:“按规矩办事!”
然而,事情远未画上句号。就在当晚,老领导突然打来电话,语气中充满了暗示:“年轻人啊,做事可不能太死板哦。有些事情呢,咱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对大家都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意识到许多事情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单纯。政府的项目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牵扯到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个重要的教育扶贫项目,他不辞辛劳地奔波了整整三个月,四处协调各种关系。然而,尽管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却因为某个关键环节没有处理妥当,导致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项目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