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的寒风卷着枯叶掠过操场,林小羽把 “青春小卫士” 的旗帜紧紧裹在臂弯里,旗面上的向日葵图案在风中猎猎作响。旗杆底部缠着厚厚的棉布,是陈雨欣妈妈连夜缝制的防滑套,避免运输时磨损。她的书包里装着三份文件:城乡校际合作协议、青春期知识包清单、结对帮扶名单,每份文件都用向日葵文件夹仔细收好,边角贴着从旧日历上剪下的阳光图案。发间的向日葵发卡结了层薄霜,在朝阳下折射出细碎的光,像在给即将出发的校车引路。
“清点完毕!” 李诗涵抱着厚厚的物资清单跑过来,粉色运动鞋上沾着草屑,“200 本科普手册、150 套卫生用品、50 个录音娃娃,还有陈阿姨赞助的暖手宝都装车了。” 她手里的清单上,每个物品名称旁都画着小小的笑脸,“乡村学校的王老师刚才发消息说,孩子们一早就等在操场了,还给我们备了烤红薯呢!” 陈雨欣背着画板跟在后面,画板里夹着给乡村孩子的手绘科普图,每幅图都标着拼音注解,怕乡村的小朋友认不全字。
王浩正把最后一箱 “青春期知识包” 搬上校车,额头上的汗珠遇冷结成了白汽。知识包是团队特意设计的,粉色包给女生(装卫生巾、护理手册、情绪日记本),蓝色包给男生(装变声期指南、运动护具、成长纪念册),每个包上都绣着编号,方便后续跟踪反馈。孟晓冉抱着叠好的队服,校服袖口的向日葵刺绣已经被她摸得发亮,这是她加入团队后第一次参加校外活动,紧张得不停整理围巾:“我…… 我带了自己的日记,想跟乡村的女生分享可以吗?”
小羽接过队服分给大家,指尖触到布料上温暖的刺绣,突然想起苏晴老师上周的叮嘱:“城乡孩子的青春期困惑可能不一样,要多听少说,先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她从书包里掏出苏老师给的乡村青春期教育调研报告,上面用红笔圈着重点:“留守儿童更需要情感陪伴”“卫生知识匮乏是主要问题”“家长外出务工导致沟通缺失”。这些文字让她想起社区讲座上那位奶奶的眼泪,心里暗暗打定主意:这次不仅要送物资,更要送 “能扎根的温暖”。
校车驶出城区时,冬日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每个人脸上。李诗涵正给大家分妈妈做的向日葵饼干,包装袋上印着 “青春小卫士专属能量”;陈雨欣在画板上画路线图,把经过的每个村庄都标上可爱的名字;王浩在统计知识包发放名单,发现有个叫 “小石头” 的男声备注着 “父母在外打工,和奶奶生活”,特意在旁边画了个星星;孟晓冉抱着日记本,小声念着上面的句子:“原来每个地方的女生都会为胸大烦恼呀。” 小羽则在修改联合广播稿,把 “城市常见问题” 部分划掉,改成 “我们都一样,有烦恼也有光芒”。
两个小时后,校车停在青山乡中心小学的土操场上。孩子们穿着不太合身的校服,脸蛋冻得通红,却一个个睁着亮晶晶的眼睛。操场边的梧桐树上挂着红绸带,上面歪歪扭扭写着 “欢迎哥哥姐姐”,王老师 —— 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女教师,正搓着冻红的手迎上来:“可把你们盼来了!孩子们天没亮就来扫操场了。” 她身后跟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手里攥着朵干枯的野菊花,怯生生地往王老师身后躲。
“我叫林小羽,这是我们的‘青春小卫士’团队。” 小羽蹲下来接过野菊花,发现花瓣虽然干枯,却被仔细压平过,“这朵花真漂亮,能送给我吗?我要夹在日记本里做纪念。” 小女孩眼睛亮了亮,小声说:“我叫丫丫,这是我在坡上摘的,能治难过的花。” 这句话让小羽的心轻轻一颤,她拉着丫丫的手走向物资车:“姐姐给你看能赶走烦恼的知识包好不好?”
分发知识包时,操场变成了热闹的向日葵田。李诗涵教女生们怎么用卫生巾,用饼干盒演示 “就像给小花找个舒服的小房子”;陈雨欣给孩子们画 “身体变化漫画”,把 “胸部发育” 画成 “小树苗长花苞”;王浩给男生们讲变声期保护,用树枝在地上画声带示意图:“就像琴弦,要好好爱护才会唱歌”;孟晓冉把自己的日记给女生们传看,指着 “被嘲笑时该怎么办” 的页面说:“看,我现在敢大声说话了!”
小羽注意到角落里有个男孩低着头,手里的知识包被捏得皱巴巴的。她走过去发现是名单上的小石头,他校服袖口磨破了边,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这是你的知识包吗?” 小羽在他身边坐下,故意把自己的包也放在地上,“里面有本《男生成长手册》,讲怎么保护嗓子,怎么跟奶奶沟通,你看这页画得多可爱。” 小石头抿着嘴不说话,却悄悄翻开了手册的第一页。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小羽突然拍手站起来,从包里掏出情绪卡片,“抽到红色卡片的要说出一个烦恼,抽到蓝色卡片的要给对方一个拥抱或建议。” 她第一个抽到红色卡片:“我的烦恼是五年级时被男生嘲笑胸大,躲在厕所里哭。” 话音刚落,丫丫就抽到了蓝色卡片,踮起脚尖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姐姐不哭,丫丫给你野菊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