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家长在评论区质疑:“把这些私密话题拍成视频,会不会让孩子更关注身体变化?” 还有网友觉得动画太可爱,“不够严肃”。小羽组织团队开线上会议时,孟晓冉的声音带着委屈:“我妈妈说这种视频‘不正经’,不让我再参与拍摄……” 王浩则发现有平台提示 “部分内容需审核”,担心视频会被下架。
“我们要不要改得更严肃点?” 李诗涵咬着笔杆问,手指在键盘上悬着不敢动。小羽却翻开 “阳光留言本”,指着那条匿名留言说:“你看,有人因为我们的‘不严肃’才敢说出自己的烦恼。” 她想起苏晴老师的话:“好的教育应该像阳光,温暖又不刺眼。” 团队最终决定保留温暖风格,但增加 “医学顾问审核” 标识,邀请小羽妈妈和校医王阿姨作为专业支持,在简介里注明 “内容经专业医师审核”。
她们还拍了支 “幕后故事” 视频,记录拍摄时的花絮:孟晓冉卡壳时大家的鼓励,王浩熬夜剪辑的黑眼圈,陈雨欣画动画时掉的铅笔屑,李诗涵举补光灯时摔的屁股墩…… 视频结尾,小羽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是专家,只是想把自己走过的路、踩过的坑告诉大家 —— 青春期会有烦恼,但更会有成长的惊喜。” 这支视频让质疑声渐渐平息,有家长留言:“看到你们认真的样子,就知道视频里的温暖都是真的。”
第二个视频 “变声期的小秘密” 聚焦男生成长,王浩主动担任主讲。他穿着干净的白衬衫,站在篮球场边说:“变声期嗓子疼时,我爸爸教我喝蜂蜜水,现在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大家。” 他还邀请体育老师演示 “保护嗓子的运动”,拍摄时故意模仿变声期的沙哑嗓音逗笑大家,却在说到 “别因为声音变粗就不敢说话,这是成为男子汉的勋章” 时,眼神格外认真。视频里穿插了男生们的采访,有人说 “终于敢在音乐课唱歌了”,有人说 “原来爸爸变声期也被嘲笑过”,让更多男生明白变声期不是尴尬,而是成长的印记。
随着视频影响力扩大,她们接到了电视台的采访邀请。在演播厅里,小羽她们面对镜头不再紧张,陈雨欣展示着画了三个月的 “青春期成长图谱”,李诗涵教主持人玩 “情绪卡片” 游戏,王浩演示视频剪辑技巧,孟晓冉分享自己从 “躲在厕所哭” 到 “敢在镜头前说话” 的变化。当主持人问 “为什么坚持做这些事” 时,小羽指着发间的向日葵发卡说:“因为曾经有人像阳光一样照亮过我,现在我想把这份光传递下去。”
采访播出后,“青春小卫士” 收到了更多求助信息。有个农村女孩私信说,村里没有卖卫生巾的地方,每次来月经都用旧棉花,小羽她们立刻联系公益组织,发起 “卫生巾捐赠计划”;有个男生因为长痘不敢上学,王浩专门拍了期 “皮肤护理科普”,邀请校医王阿姨讲解科学护肤方法;还有家长群团购她们的视频合集,作为亲子教育素材。这些反馈让团队明白,小小的屏幕真的能连接大大的世界,传递实实在在的帮助。
她们开始制作 “系列课程”,把视频按 “生理变化”“情绪管理”“亲子沟通” 分类,做成便于检索的合集。陈雨欣设计了精美的电子手册,每个章节都配着插画:情绪波动被画成 “过山车”,亲子沟通是 “搭建桥梁”,自我接纳是 “拥抱自己的影子”。李诗涵则策划了 “成长 Vlog” 板块,记录团队成员的真实生活:小羽分享 “如何平衡学业和公益”,陈雨欣展示 “用绘画缓解压力”,王浩教大家 “技术宅的暖心小技巧”。
学期末的总结会上,德育处老师播放了 “青春小卫士” 的视频合集,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和家长。当看到孟晓冉在视频里说 “现在我敢穿着泳衣上体育课了”,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当听到王浩说 “嘲笑别人其实是自己无知”,后排的男生们纷纷点头;当小羽的声音响起 “成长就是学会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苏晴老师悄悄擦了擦眼泪 —— 她知道,那个曾经躲在储物柜里哭的女孩,真的长成了照亮别人的阳光。
会后,有位妈妈带着女儿来找她们,女孩怯生生地说:“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发育太早,看完视频才知道这是好事。” 她妈妈红着眼眶说:“谢谢你们让我的女儿敢跟我说话了,以前她连换衣服都要锁门。” 小羽把最新的视频合集 U 盘送给她们,陈雨欣画了张向日葵书签,李诗涵塞给女孩一包带着翅膀图案的卫生巾,王浩则推荐了适合青春期女孩的护肤方法。看着母女俩手牵手离开的背影,团队成员们相视一笑,心里满是温暖的成就感。
寒假里,她们在社区举办 “短视频创作工作坊”,教其他青少年用镜头记录成长。小羽教大家写脚本,陈雨欣教绘画技巧,李诗涵带大家做创意策划,王浩负责技术指导。有个自闭症男孩在镜头前说不出话,却通过动画表达了 “想和同学做朋友” 的心愿,他的视频获得了最多点赞。工作坊结束时,每个参与者都制作了自己的 “成长视频”,这些作品合集被命名为《屏幕里的阳光》,在社区展览时,墙上的屏幕连成一片温暖的光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