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关的风尘尚未洗尽,父亲焚粮殉国的壮烈与悲怆仍在心中激荡,一封来自江南道的八百里加急密奏,已悄然呈于东宫案头。奏报者,正是先前南直隶河道贪墨案中,因太子雷霆手段而震慑、主动投诚揭发的一名关键钱粮师爷。
密奏内容触目惊心:南直隶河道贪墨巨案,恐非孤立!其背后,极可能与掌控帝国南北命脉的漕运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勾结!密报指出,漕运总督府内部,存在一个极其隐秘的贪墨网络,以“九连环”为代号,环环相扣,层层盘剥。其手段之隐蔽,涉及人员之广,远超常人想象。更令人心惊的是,密报末尾附言:“欲破此环,需寻得‘九连环钥’。钥在环中,亦在环外。”
“九连环钥?”澈儿凝视着这晦涩的线索,眉头紧锁。漕运!国之命脉!若真如密报所言,贪墨已成系统,如同附骨之疽缠绕在帝国最关键的输血管道上,其危害之巨,远非南直隶河道一案可比!父亲焚粮护国,是为了前线的将士不饿肚子;而今日,若漕运被蛀空,则帝国腹心将失血而亡!
一股沉重的责任感和肃杀之气,取代了之前的悲恸。他立刻传召心腹幕僚,并请殷照临过府商议。殷照临虽仍裹着厚裘,脸色在春日暖阳下稍显润泽,但眉宇间的倦色难掩。他仔细阅罢密奏,深潭般的眸子掠过凝重。
“‘九连环钥’……”殷照临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内衬那隐秘的“澈”字绣纹,陷入沉思,“环环相扣,钥在环中亦在环外……此非实物之钥,当指破局之关键节点,或……掌握核心证据之人。”
“皇叔所言极是。”澈儿点头,“此案牵连必广,若贸然行动,恐打草惊蛇,令其毁证潜逃。需寻得此‘钥’,一举击破要害!” 他看向殷照临,“漕运总督府盘踞淮安多年,根深蒂固。侄儿欲亲往淮安暗访,寻此‘九环之钥’!朝中诸事,还请皇叔与父皇……”
“不可!” 殷照临打断他,声音虽轻却斩钉截铁,“你初立储君,京畿不稳,端王等人尚在观望。南直隶河道案余波未平,你若此时离京南下,目标太大,极易引起警觉。且淮安乃对方老巢,龙潭虎穴,太险。” 他顿了顿,拢了拢狐裘,轻咳两声,“此事……交由我去。”
“皇叔!”澈儿一惊,“您身体……”
“无妨。”殷照临摆摆手,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极淡却自信的弧度,“老毛病了。淮安……我还算熟悉。当年清查盐政,有些旧线尚在。且我这把‘老骨头’,总比你这刚点燃的‘新火’更不引人注目些。” 他看向澈儿,目光深邃,“你坐镇中枢,稳住朝局,配合我行动。记住,寻‘钥’非一日之功,需耐心,更需……时机。”
澈儿看着殷照临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决断与深藏的关切,心头涌起暖流与担忧交织的复杂情绪。他深知皇叔智计无双,但身体……最终,他重重点头:“侄儿遵命!皇叔务必珍重!”
殷照临的行动迅疾而隐秘。他以调养旧疾为名,轻车简从离京,目的地却非名山大川,而是悄然抵达了淮安城外的清江浦。此处是漕粮入淮的重要码头,鱼龙混杂,消息灵通。
接下来的日子,殷照临如同一个真正的病弱富商,深居简出。但暗地里,通过当年埋下的暗线,一张无形的情报网悄然撒开。他接触码头苦力、漕船小吏、落魄文书、甚至勾栏瓦舍的消息灵通人士,从漕粮征收、转运、损耗、仓储、沿途“孝敬”等各个环节的蛛丝马迹入手,耐心梳理。他敏锐地发现,几乎所有重大贪墨环节,最终的账目核准与“漂没”核销,都绕不开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职位——漕运总督府内仓司的“档房总管”!
此人名叫钱禄,年近五十,为人低调刻板,在总督府中毫不起眼,却掌管着所有进出仓漕粮的原始凭证核验与核销签押!更重要的是,此人有个怪癖:从不信任府衙配发的锁具,其档房内一应重要柜匣,皆用一把家传的、造型奇特的玄铁九连环锁锁住!钥匙从不离身,形影不离!
“九连环锁?玄铁所铸?” 殷照临接到密报,眼中精光一闪。“钥在环中亦在环外……莫非,此锁便是隐喻?这钱禄……便是那关键的‘九环之钥’?”
目标锁定!但如何取得钥匙或证据?钱禄为人谨慎,钥匙贴身收藏,强取不可行。殷照临思虑再三,决定亲自会一会这位“钥匙人”。他设计了一场“偶遇”,在钱禄常去的一家清净茶馆“偶染风寒”,咳喘不止,状甚痛苦。钱禄虽刻板,却并非冷血之人,见其病弱,便上前询问。
殷照临顺势攀谈,言语间流露出对漕运旧档的兴趣(假托修撰地方志),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自己对古锁具的“痴迷”。当话题引到钱禄引以为傲的那把家传玄铁九连环锁时,钱禄眼中闪过一丝得意,话匣子便打开了。他滔滔不绝地讲述此锁的玄妙与坚固,如何家传数代,如何从未被破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