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二十九天(9月29日)
天还没完全亮,浓稠的晨雾如同化不开的牛奶,将整个村子温柔地包裹起来。孙玺儿蹲在土灶前,往灶膛里添着玉米秸。干枯的秸秆一接触到火苗,便欢快地燃烧起来,火星子噼里啪啦地炸响,那节奏竟然和语文课本上的《秋天到》儿歌奇妙地契合。她一边轻轻摇晃着脑袋,小声哼唱着"九月秋收忙,谷子金灿灿……",一边又往灶膛里添了六根玉米秸,看着跳动的火苗,心里默默计算着燃烧时间的等差数列。灶膛里的火光映在她专注的小脸上,把鼻尖的雀斑都染成了金色。
在等待早饭的间隙,孙玺儿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三天前的数学课堂。那天,班主任端着一个掉了漆的搪瓷盆走进教室,盆里装满了金灿灿的玉米粒,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今天咱们用玉米粒学加减法!"班主任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阵兴奋的骚动。周冬冬瞪大了眼睛,紧紧盯着搪瓷盆,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这么多玉米粒,够我数好久了吧。要是能吃就好了!"
可当真正开始数数时,周冬冬抓耳挠腮的样子逗乐了不少同学。他皱着眉头,嘴里不停地嘟囔着,数到12就卡壳了,鼻尖上还沾着不小心掉落的碎屑,模样十分滑稽。就在大家都有些不知所措的时候,孙玺儿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算盘,大声说道:"老师,我能当小助教!"得到老师的许可后,她快步走上讲台,把算盘横放在讲桌上,轻轻地拨动算珠,让算珠从"9"滑向"3"。算珠碰撞时发出的清脆声响,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
"借位减法就像从邻居家借南瓜,"孙玺儿清脆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十位上少一个,个位就能多十个。就好比你有9个玉米,借出去3个,虽然手里玉米少了,但记账的时候要换个方式!"同学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这时,陈大壮突然举起手,他那因为缺了颗牙而漏风的声音响起:"那要是邻居也不够借咋办?总不能抢吧!"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全班同学先是一愣,随后便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就连平时严肃的班主任也忍不住嘴角上扬。
回过神来,孙玺儿开始准备完成语文作业。想起语文老师布置作业时那认真的模样,"抄写'秋、收、忙'三个字,明天检查!"老师的话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她拿着一根细长的树枝,来到院子里的泥地上,一笔一划地临摹着笔画。秋日的阳光透过院子里的老槐树,在泥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为她的书写增添了几分诗意。
正写着,奶奶坐在屋檐下纳鞋底的身影吸引了她的目光。奶奶戴着老花镜,手中的麻线在鞋底穿梭,动作十分娴熟。突然,麻线在"收"字的最后一捺处打了个结,线头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线团。孙玺儿放下树枝,凑近仔细观察。看着那团缠绕的麻线,她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老师讲过的草书连笔。"原来生活中处处都藏着文字的韵律啊!"她不禁感叹道,眼神中充满了惊喜和兴奋。奶奶抬起头,笑着说:"丫头,又在琢磨啥呢?这麻线不听话,老打结。"孙玺儿赶紧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奶奶:"奶,你看这个结,和我们学的草书好像!"祖孙俩一起笑了起来,院子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国庆假期(9月30日)
原本计划放假的清晨,乌云却早早压在村子上空。孙玺儿刚吃完早饭,就听见村口的大喇叭传来消息:"全体学生,八点半临时返校!重复一遍,全体学生八点半临时返校!"她放下碗筷,心里满是疑惑:"不是昨天就放假了吗?怎么突然要返校?"揣着作业本匆匆往学校跑,路上撞见同样神色疑惑的周冬冬,他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烤红薯,含糊不清地说:"不是说放假吗?该不会是作业忘布置了?"孙玺儿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咱们赶紧去学校看看吧。"
教室里已经坐满了同学,大家都在议论纷纷。数学老师扶了扶被雨水打湿的眼镜,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几个大字。"因为台风预警,原定假期少歇一天。"他敲了敲黑板,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上,"不过咱们也不能白来——用玉米芯串成算盘,至少完成30道应用题,这就是你们的国庆作业!"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陈大壮跳起来:"昨天刚把玉米秸秆喂牛了!这可咋办?我家牛都快把秸秆嚼完了!"前排的王小花小声嘀咕:"这咋做得完啊……我还想着今天去河边抓鱼呢!"孙玺儿却眼睛发亮,她想起家里草垛下藏着的几根老玉米,秸秆又直又长。她小声对周冬冬说:"别担心,我家里还有合适的秸秆。到时候我帮你一起找!"放学铃一响,她就像离弦的箭冲回家,连书包带子滑到肘弯都顾不上管。
周冬冬跟在她身后喘着粗气:"你跑慢点!就算算盘做得像金子,能当饭吃啊?我都快累死了!"孙玺儿头也不回,从草垛里抽出七根秸秆,用指甲掐了掐秸秆表面:"这可比金子还珍贵!你看,每根都能打磨得比冰棍棍还光滑,肯定能当尺子量南瓜!到时候我们用这个算盘,能算出好多有趣的东西!"周冬冬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无奈地笑了笑:"真拿你没办法,不过你做算盘的时候,可得教教我。我连串珠子都不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