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蝉鸣逐渐被初秋的风声取代,梧桐叶的边缘开始泛起淡淡的金黄。“红线空间”在婚礼带来的短暂关注度过去后,并未沉寂,反而因为“寻根与创新”计划的稳步推进,吸引了一批更为稳定和专注的受众。
月色全身心投入到新系列的创作中。那几卷珍贵的靛蓝线和那块古老金属光泽布料,如同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她几乎住在了“红线空间”楼上的小工作间里,周围堆满了草图、色板和各式各样的线料样本。亦未下班后,常常看到她坐在工作台前,眉头微蹙,指尖沾着颜料或线头,沉浸在只有她和那些古老纹样对话的世界里。
“进展如何?”亦未将带来的宵夜放在一旁,轻声问道,生怕打断她的思路。
月色有时会猛地回神,眼中还带着未褪的专注光芒,指着草图上一处修改了无数遍的纹样,急切地询问亦未的意见;有时则会疲惫地靠进椅背,摇摇头,声音带着挫败:“感觉不对…找不到那个点。传统的骨架和现代的血肉,结合得生硬。”
亦未不会立刻给出建议。她会先递上热茶或食物,强迫月色停下来休息片刻,然后才拿起那些草图,用她分析商业模式的眼光审视。“这里,”她可能会指着一个过于复杂的局部,“功能性的重复太多,削弱了主纹样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试着做减法。”或者,“这个颜色的过渡,如果用你新发现的那种渐染丝线,会不会更自然,也更有‘手工感’?”
她的建议往往理性而直接,切中技术或视觉层面的关键。月色有时会采纳,有时则会坚持自己的艺术直觉。但无论采纳与否,这种来自伴侣的、不同维度的思考,总能给她带来新的启发,打破僵局。
一次,月色为一个名为“星河流转”的系列主体纹样苦恼了数日。她想表现传统天文星图与时间流逝的概念,尝试了多种针法和构图,却总觉得呆板,缺乏灵动感。
亦未深夜来到工作间,看到月色对着铺满一地的失败尝试发呆,眼下的阴影清晰可见。她没有说话,只是走过去,关掉了刺眼的工作灯,打开了角落里那盏光线柔和的落地灯,然后拉起月色,走到窗边。
秋夜晴朗,能看见稀疏的星子在天幕闪烁。
“看星星,”亦未揽着月色的肩膀,低声说,“它们不是规整地排列在坐标图上的,有明有暗,有疏有密,甚至有些…看似偏离了轨道。但这种不规则,才是星空真实动人的地方。”
月色仰头望着夜空,心中仿佛被什么击中了。她回到工作台前,将之前那些追求绝对对称和规整的草图全部扫到一边,重新铺开一张纸,凭着记忆和感觉,快速勾勒起来。笔下的线条不再拘泥于刻板的星图复制,而是变得自由、写意,有了流动的韵律感。
亦未静静地看着,没有打扰。她知道,月色找到了那个“点”。
新系列的创作缓慢而艰难,但每一步突破都带来巨大的喜悦。与此同时,亦未在公司里推动的一个新项目也遇到了阻力。她提议收购一家专注于环保材料研发的初创公司,这与她一直以来看好的长期战略相符,但遭到了以陆衍为首的少数股东的强烈反对,理由依然是短期盈利前景不明。
董事会上,争论激烈。陆衍甚至翻出旧账,暗指亦未因为个人情感和生活重心的转移,影响了她的商业判断力,变得“过于理想化”。
这一次,亦未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尖锐反击。她等所有人都说完,才平静地开口,将一份详尽的评估报告投射到大屏幕上,里面不仅有技术分析和市场预测,还包含了详尽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和对公司长期品牌形象的前瞻性分析。
“商业决策不能仅仅基于下一个季度的财报,”她的声音清晰而冷静,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董事,最后在陆衍脸上停留片刻,“真正的远见,在于识别并投资于未来的趋势。环保不是情怀,是必然。至于我的个人生活…”她微微抬起戴着银戒的手,动作自然,“它赋予我的,是更全面的视角和更坚韧的心态,而不是所谓的‘理想化’。我相信,一个懂得平衡理性与感性、短期与长期的管理者,更能带领公司穿越复杂多变的经济周期。”
她的陈述有理有据,气场强大而不失风度。最终,收购提案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散会后,陆衍脸色铁青地离开,几位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董事则走过来,向亦未表示认可。
“亦总,您今天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年长的董事说道,“看来,婚姻确实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加…完整。”
亦未微笑颔首,心中明白,这不是婚姻的魔力,而是爱带来的成长。是月色让她学会了在坚持的同时,保持一份内心的柔软与开阔;让她明白,力量不仅可以用来攻击,更可以用来建构和守护。
秋意渐浓时,“寻根与创新”计划的首个系列——“经纬流光”初具雏形。月色决定举办一次小范围的内部品鉴会,邀请几位资深手工艺人、艺术评论家和“红线空间”的核心支持者,听取反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