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与201在暖水街的第一仗就是轻敌的鬼子先锋小队对二团警戒阵地的攻击。
二团在领受作战任务之后,立刻就来到火连坡开始构筑阵地。
为了掩护部队展开,帮助修建工事争取时间,了解当面之敌,二团在阵地前方布置了大量的警戒阵地。
赵青山的班就是距离团主力最远的警戒阵地的守军。
之所以排长点名要让赵青山驻守这个最危险的阵地,就是看中了他战斗经验丰富,而且胆大心细。
和许粟部队中的大多数老兵一样,赵青山是禅达人。
中国远征军败退后,为了保卫家乡,他加入了许粟的部队。
后来,他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每一场战斗都像是一场生死考验,让他在枪林弹雨中不断成长。
在这些激烈的战斗中,他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敌人的攻击,如何巧妙地躲避子弹,如何准确地击中目标。
同时,他也在战争中不断学习和进步。在师集训队的帮助下,他开始阅读各种战术手册。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的军事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今,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农民了。
随着201师一轮又一轮的思想教育,赵青山已经变得勇敢而果断,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不仅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武器,还能够指挥部队进行战斗。
而且,他还学会了识文断字,这让他能够更好地理解上级的命令,与战友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基层军官。
将命令揣入口袋,他带着自己的班开始向着指定位置前进。
他在师部的集训队培训过,可以凭借指南针和地图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必要的战斗技能。
他站在田埂上,看着自己辛苦训练的步兵班在奋力挖掘着堑壕。
现在,许粟的一个班有十五个人,一个三人的轻机枪小组,配备着捷克式轻机枪。一个三人的掷弹筒班,配备仿造日本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两个四人的步枪小组,配备着中正式步枪。一个班长,配备着毛瑟手枪。
今天,就是11月5号,是平静的一天,鬼子还没有打到附近。
在平静的日子里,赵青山催促着他手下的士兵们,让他们全力以赴地修筑战壕。这些士兵们挥汗如雨,不停地挖掘着泥土,堆砌着沙袋,忙碌的身影在战场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堑壕,这种看似简单的防御工事,其实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的防御手段之一,但即便到了现代,其卓越的防御能力依然无可比拟,堪称一流。
等到6日的晚饭之后,赵青山站在半米深的战壕里,看到了前方嚣张的鬼子。
他们只有一个不满编的小队,大概50多人。
其中十来人正押着国军战俘向南方移动,其他的鬼子已经已经看到了赵青山,他们展开散兵线向着警戒阵地扑来。
看来是想一鼓作气突破警戒阵地。
不过,赵青山没有像其他国军部队那样贸然开火,这个阵地一直保持寂静。
看到这种情况,鬼子还以为是其他国军部队呢,他们的队形保持的就不那么松散了。
在部队中,武器的使用绝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一套极其严格的规则和规律。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要精确地选定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射程交叉点。
当敌人逐渐逼近这个交叉点时,部队并不会贸然开火。而是要耐心等待,直到敌人完全进入交叉点的范围。
就在这一瞬间,所有的武器会突然同时开火,形成一股强大的火力网。这种集中火力的攻击方式,能够在瞬间给予敌人巨大的杀伤,使其遭受重创。
这种战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充分利用了各种武器的特点和优势,将它们的火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杀伤效果。
与村夫打架时的盲目攻击不同,部队的武器使用是经过精心策划和计算的。每一次射击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旨在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以往的国军部队,就是一见到鬼子,便猛烈开火。结果鬼子逼近阵地了,发现阵地上的火力根本协调不起来,没有办法阻止鬼子突破阵地。
鬼子的先锋小队,见警戒阵地上没有枪声,凭借以往的战斗经验,以为国军已经逃跑了。
就在他们逐渐靠近警戒阵地,距离仅有一百米的时候,赵青山毫不犹豫地发出了命令。刹那间,全班的火力向前方猛烈地喷涌而出。
小心翼翼前进的鬼子排头兵,完全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如此突然而猛烈的攻击。他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弹雨打得措手不及,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
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般倾泻而下,无情地穿透了鬼子们的身体。他们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就被这股强大的火力淹没。鬼子们的惨叫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战场。
在这短短的几秒钟内,原本还气势汹汹的鬼子排头兵,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当场变成了一个个浑身是洞的筛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