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防御,最重要的就是防御阵地的修建。
只要阵地坚固,就算是再烂的部队都能给敌人造成不轻的伤亡。
但是修建阵地是要时间的,光是战壕体系要挖好就需要一天的时间
派出去的警戒阵地,就是这个目的。
他们必须节节阻击,为修建火连坡阵地争取时间。等到赵青山带着自己只剩十个人的步兵班撤回阵地的时候。
主阵地的防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
二团的防御战术是在马阳的一手调教下建立起来的,在师里推广的战术上有了创新。
许粟在全师推行的防御战术,是传统的堑壕战术。
通过一道道堑壕,不断阻断鬼子的攻势。当鬼子进攻力量耗尽的时候,再派出预备队和鬼子反复争夺阵地,最终挫败鬼子的攻势。
二团在师里的战术上又有发展。
建立了支撑点为骨架,堑壕为血管的防御体系。
赵青山带着自己的班往山坡上走的时候,就看见连绵的山体上已经树立起稀稀拉拉的碉堡。
这些碉堡看上去虽然数量众多,但实际上其中大部分都只是临时修筑的假目标而已。
它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迷惑那些狡猾的鬼子,让他们误以为这里有大量的防御工事,从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和攻击力量。
时间对于二团来说实在是太紧迫了。
如果按照正常的方式去修筑真正的碉堡,那肯定是来不及的。
所以,二团只能采取这种权宜之计,利用一些简易的材料和技巧来制造出这些看似坚固的假碉堡。
真正能够起到坚守作用的地堡却是隐藏在地下的。
这些地堡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其位置和结构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它们能够有效地抵御鬼子山炮的轰击。
为了进一步增强地堡的防护能力,二团还在地堡的木质顶盖上做了特别的处理。
这些顶盖并不是简单地放置在战壕上,而是巧妙地卡在战壕里。
此外,二团士兵还在地堡的顶部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浮土。这层浮土不仅可以起到伪装的作用,使地堡更难被发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减轻对顶盖的破坏。
实际上,这些真正的碉堡是不会轻易被鬼子发现的,更不要说被炮弹打中了。
电影里那种搞得高大挺立,孤零零地设立在荒野中的碉堡,在实战中只有新手部队才会修建。
你修那么高干什么,专门给敌人炸的吗?
二团精心修筑的作战碉堡,其设计独具匠心,每个枪口都紧贴着地面,位置异常低矮。这样的布局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优势,还使得碉堡在敌人的视野中难以被察觉。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隐藏枪口的位置,二团的战士们还在每个开火口都撒上了一层薄薄的浮土。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掩盖了枪口焰,使得鬼子在远处根本无法发现碉堡的存在。
追着二团放出去的警戒部队来到阵地前的鬼子,在炮火掩护下,向着二团主阵地发起进攻后,就发现了这一阵地的棘手。
正面那些虚虚实实的碉堡消耗了鬼子大部分炮弹。
虽然鬼子知道那些是假目标,但是他们也不得不先把这些工事处理了。
毕竟真假只是取决于碉堡里有没有部队驻守。
鬼子最先的试探性进攻,就被这些假碉堡坑了一把。
鬼子部队小心翼翼地向着二团战壕前进的时候,这些假碉堡里直接伸出了十二挺重机枪枪管。
鬼子小队长拔出军刀还想激励一下部队。
国军的重机枪疯狂地喷吐着火舌,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倾泻而出。威力巨大的子弹,犹如死神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生命。
鬼子小队长瞬间被这凶猛的火力击中,他连人带刀都被打成了一团血雾。一瞬间,他的身体就被彻底撕裂开来,化作了无数的血滴和碎肉。
而这狂暴的子弹雨并没有就此停歇,它们继续肆虐着,将那团鬼子的血雾从左边裹挟到右边,又从右边裹挟到左边,仿佛在这血腥的战场上跳起了一场疯狂的死亡之舞。
这时候,鬼子试探的部队已经没有办法了,他们只能顶着巨大的伤亡从二团阵地的前沿爬了回来。
两个小队只活着回去五个人。
人们常常谈论鬼子的炮火如何厉害,飞机如何强大,士兵如何精锐。
你说的都对。
但是重机枪的子弹是不听人自夸的。
炮兵最快也要十分钟才能响应前线,飞机更是需要数个小时才能协调到位。
这还是部队通讯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效果。
可重机枪只需要一分钟。
不是一分钟反应,而是一分钟就把人都杀光了。
在射界良好的二团阵地前,一分钟就可以把进攻的鬼子小队士兵的尸体都打碎了,火力强一点血雾都能蒸发了。
永远,永远,不要走进重机枪设定好的火力交叉阵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