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风暴,在周凯和张伟的高效应对下,并未能如对手所愿地形成摧垮“旭遇”的滔天巨浪。
官方渠道第一时间发布了措辞严谨、态度诚恳的声明,重申对产品质量的自信和对用户反馈的重视,并公布了加强版售后承诺。真实用户的正面评价、专业媒体的测评报告,以及范·德·桑德等人录制的使用视频,被制作成多种形式的素材,通过官方账号和合作渠道密集发布,如同坚实的堤坝,有效抵御了污水的冲击。
周凯策划的纪录片《韧性之源——‘旭遇’技术攻坚六十日》更是起到了奇兵的作用。片子没有回避初期试产的失败和挫折,镜头真实记录了孙宇团队彻夜不眠的数据分析、王小虎和工人们一次次调整参数、满头大汗的专注,以及最终成功时,那些铁打的汉子们激动相拥、甚至偷偷抹泪的场景。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的记录和偶尔的、带着地方口音的、磕磕绊绊的技术讲解,反而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原来‘旭遇’的竿子是这么来的……”
“看着王厂长那黑眼圈,突然觉得我手里这支‘韧’更香了。”
“技术宅的浪漫!孙工推眼镜的样子帅呆了!”
“这才是真正做产品的态度!比那些只会吹牛泼脏水的强一万倍!”
纪录片发布后,舆论风向迅速扭转,不仅有效澄清了谣言,反而为“旭遇”圈了一大波“技术粉”和“情怀粉”,品牌美誉度不降反升。
张伟那边也没闲着,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几股主要水军的源头,并将部分收钱办事、造谣传谣的证据,“无意间”泄露给了几个以揭露网络黑产闻名的独立调查记者和博主。很快,几篇揭露“某国际钓具巨头雇佣水军恶意抹黑竞争对手”的深度报道悄然在圈内流传开来,虽然未直接点名,但指向性明确,让日利和“巨物猎手”颇为被动,不得不暂时收敛了明目张胆的抹黑行动。
这一轮舆论攻防战,“旭遇”不仅成功守住了阵地,还顺势进行了一次出色的品牌形象展示,团队士气空前高涨。
“哈哈哈!遇哥,你看到网上那些评论了吗?咱们这次可是因祸得福啊!”毛蛋拿着最新的舆情报告,笑得见牙不见眼,“还有那几个被爆出来的水军头子,听说现在焦头烂额,真是大快人心!”
陈遇看着报告,脸上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大家应对得很及时,很到位。尤其是凯子那部纪录片,拍到了点子上。”他顿了顿,语气转为严肃,“不过,对手吃了亏,肯定不会就此罢休。舆论战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伟哥那边有什么新发现?”
张伟接入通话,声音一如既往地平稳:“根据我们的监控,日利确实调整了策略。他们明显加强了对上游特殊矿产和化工原料的控盘力度,那几家被收购的公司整合完毕后,开始有意识地收紧对部分关键中间体的供应,市场上流通的高品质原材料价格已经出现了小幅上涨的苗头。同时,他们游说赛事组织的动作也在加快,据说下个月在瑞士举行的国际钓具标准研讨会,他们将正式提交将等离子体技术参数纳入赛事装备‘推荐标准’的提案。”
“釜底抽薪加上规则绑架,双管齐下。”陈遇眼神锐利,“看来,他们是铁了心要在我们最核心的领域设置障碍。”
“遇哥,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啊!”毛蛋急道,“原材料这边,咱们是不是也得赶紧囤点货?或者找找其他路子?”
“囤货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会大量占用资金。”陈遇摇头,“关键还是要打破他们的垄断。伟哥,我们之前筛选的其他潜在供应商,接触得怎么样了?特别是国内的那几家,有没有可能重点突破?”
张伟调出一份资料:“我们重点考察了三家国内企业。一家在青海,拥有品质不错的特殊石墨矿,但提纯技术相对落后;一家在江苏,专注于高性能树脂研发,技术很有特色,但规模较小;还有一家在湖南,是高校实验室孵化的企业,拥有一种独特的碳材料前驱体合成专利,潜力很大,但同样处于初创期,产业化能力弱。”
“高校实验室?”陈遇来了兴趣,“仔细说说。”
“这家公司叫‘菁华材料’,创始人叫吴建国,是中南大学的教授,也是国内碳材料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的专利是一种基于生物质废弃物(比如秸秆、木屑)制备高性能碳纤维前驱体的技术,理念上甚至比海因里希博士的植物基路径更超前一步,成本潜力巨大,但目前还停留在公斤级的实验室制备阶段,工艺不稳定,距离工业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伟详细介绍道。
“生物质废弃物……成本潜力巨大……”陈遇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吴建国教授……我记得孙宇之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到过这位前辈,评价很高。这是个方向!虽然远,但是一条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的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