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FA技术标准委员会特别会议在瑞士日内瓦悄然召开的日子,如同悬在“旭遇”核心团队心头的一块巨石,随着日期临近,那份无形的压力也愈发沉重。北京峰会带来的学术光环和抚仙湖赛场的胜利喜悦,在这场关乎未来行业规则制定权的较量面前,似乎都显得有些遥远和不够分量。
陈遇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张伟刚刚汇报完最新的监控情况。
“会议将于当地时间明日上午九点正式开始。根据我们截获的有限信息和侧面了解,日利集团的代表团由马库斯·施耐德亲自带队,阵容强大,并且提前数日就已抵达,与多位关键委员进行了密集的‘非正式’会晤。”张伟的声音透过扬声器,冷静地陈述着,“我们的那份关于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环保’特性的摘要材料,确认已通过加密渠道送达所有委员邮箱,部分委员的助理反馈‘已收到,会关注’。但根据以往经验,这种最后一刻提交的材料,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乐观。”
毛蛋在一旁急得抓耳挠腮:“他娘的!咱们这材料可是实打实的硬货!不比他们那吹得天花乱坠的等离子体实在?那些委员难道都瞎了不成?”
周凯相对冷静一些,分析道:“国际组织办事,有时候更看重资历、过往案例和……背后的影响力。日利几十年积累的人脉和话语权,不是我们一份技术报告就能轻易撼动的。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同时做好最坏的打算。”
陈遇站在窗前,背影挺拔,目光穿透玻璃,落在园区中心那面迎风招展的“小巨人”旗帜上。他没有回头,声音沉稳地传来:“悲观和抱怨都解决不了问题。伟哥,继续密切关注会议动态,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汇报。凯子,准备好两套宣传预案,一套用于成功破局,一套用于应对不利结果,基调都要积极,突出我们的技术自信和长远决心。毛蛋哥,你这边,继续巩固与范·德·桑德等国际友人的关系,他们是我们在国际市场的重要支点,不能因为一次会议结果而动摇。”
“明白!”
“放心,遇哥!”
“俺晓得!”
三人领命而去。办公室内只剩下陈遇和林莉。林莉走到陈遇身边,轻轻将一杯温水放在他手边。
“别太担心了。”林莉柔声道,“就像你跟孩子们说的,钓鱼要有耐心,有时候等了很久没口,说不定下一秒就是巨物。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理念,不会一直被埋没。”
陈遇转过身,接过水杯,握住林莉微凉的手,嘴角勉强扯出一丝笑意:“道理我都懂,只是……这一步太关键了。如果被排除在主流标准之外,我们未来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在高端赛事领域,会处处受制,付出的代价和时间成本会成倍增加。”
“那我们就深耕国内市场,把根扎得更深。”林莉语气坚定,“国内的市场足够大,而且国家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退一步说,就算国际市场暂时受阻,我们依托国内,一样能发展得很好。等我们足够强大,强大到他们无法忽视的时候,规则,自然就要由我们来参与制定,甚至由我们来引领。”
妻子的话,如同春风拂过心湖,驱散了陈遇心头的部分阴霾。他用力握了握林莉的手:“你说得对。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次会议上。立足自身,苦练内功,才是根本。”
就在这时,陈遇的加密手机响了,是孙宇打来的。
“遇哥!好消息!中试生产线第一批次的新型生物质碳纤维原丝下线了!”孙宇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甚至有些破音,“初步检测数据显示,关键性能指标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实验室小样的水平!稳定性非常好!吴教授激动得差点把眼镜摔了!”
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陈遇精神一振:“太好了!老孙,文博,吴教授,你们立了大功!立刻组织全面检测,收集所有数据!这是我们应对任何外部挑战的最硬底气!”
“是!我们正在做!遇哥,我有预感,我们真的摸到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金光大道!”孙宇的声音充满了对技术的无限憧憬。
挂断电话,陈遇眼中的阴郁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锐利和自信。他看向林莉:“莉姐,听到了吗?我们的‘破壁之刃’,正在变得越来越锋利!”
林莉也展露笑颜:“嗯!我就知道,你们一定行!”
技术的实质性进展,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陈遇立刻召集了核心层简短会议,通报了这一好消息。所有人都为之振奋,之前因IGFA会议带来的压抑气氛被冲淡了不少。
“太好了!这下咱们腰杆更硬了!”王小虎瓮声瓮气地嚷嚷,“管他什么标准不标准,咱们的东西好,就不信没人识货!”
张伟推了推眼镜,冷静补充:“技术的突破是关键,但舆论和市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IGFA会议的结果,依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行业风向。我们需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